□ 曹吉根
“家人们,全网最低价!”“最后十单,手慢无!”当熟悉的吆喝从直播间里潮水般涌来,许多消费者却开始条件反射式地警惕——货不对板、刷单炒信、售后失踪的切肤之痛,让“下单”二字变得沉重。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项整治直播电商突出问题部署推进会,明确“重拳出击、穿透监管、系统治理”三大信号,既为行业乱象敲响警钟,也为直播电商廓清边界:新业态不是“法外之地”。
乱象猛于虎。过去一年,全国12315平台受理直播电商投诉举报同比增长42.3%,其中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三大顽疾”占比近七成。从“糖水燕窝”到“人造钻石”,从“剧情式卖惨”到“剧本式砍价”,套路不断翻新,伤害却如出一辙:消费者被收割信任,守法商家被劣币驱逐,行业被透支未来。若任其野蛮生长,直播电商或将陷入“信任荒漠”,再宏大的数字经济蓝图也会化作泡影。
市场监管总局为此次专项整治勾勒了清晰的作战图:健全规则、穿透监管、技术赋能、重拳执法、协同治理、压实平台责任。核心要义在于交易重回诚信,让流量服从质量,让创新服务民生。这不仅是对群众关切的回应,更是推动行业“二次生长”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严厉规范之后,都会迎来一轮质量跃升。
要把整治“作战图”落到实处,早见成效,需要加快制度建设、技术能力建设。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要加快出台实施,将平台、主播、MCN(多渠道网络服务机构)、商家的资质审核、信息公示、售后责任写入强制性条款,并同步建立“职业主播信用档案”,一次欺诈、终身受限,彻底堵死“换个马甲再开播”的暗门。
要大力推广“AI+大数据”穿透监管:用算法实时比对商品宣传与实物标签,用区块链固化溯源信息,用监测大屏锁定异常流量,让“刷单军团”无处遁形,让“剧情带货”现出原形。
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协作,市场监管总局已要求各地建立“线上发现、线下查处”的联动机制,下一步应把消费者、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纳入治理闭环,鼓励设立“先行赔付”基金,共享商品抽检数据,发布“红黑榜”,形成“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舆论与商业环境。
要鼓励平台将流量倾斜给“优质优价、真实讲解”的直播间,把GMV(商品交易总额)考核升级为“消费者满意度+复购率”综合指标;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头部主播参与助农、老字号复兴等公益直播,让“流量向善”成为行业自觉。
市场监管总局的铁腕整治,既是对违法者的雷霆震慑,更是对诚信经营者的制度保障。今天的规范,正是为了明天走得更远。当套路退场,真诚回归,我们有理由相信:直播间里将少一些“演技派”,多一些匠心分享;少一些“翻车现场”,多一些品质惊喜。
直播电商不应是行骗电商,直播间里的每一声“买它”都应该经得起法律审视,每一件商品都应该配得上消费者信任,当“家人们”不再是被收割的“韭菜”,这场刀刃向内的监管革命终将使行业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