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防未萌 治未燃 齐鲁大地破题建筑保温材料监管难题

2025-07-21 15:30:06 中国质量报

防未萌 治未燃

齐鲁大地破题建筑保温材料监管难题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近日,多地发生由建筑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事故,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山东省威海市,一场从源头阻断隐患的“革命”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

7月15日,记者在威海博康特建材有限公司看到,每一批即将“走出”车间的建筑保温材料成品,都会被赋予一枚专属二维码。这枚看似简单的标识,却是产品的“数字基因”,承载着从原料配比到出厂检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以前客户反馈问题,溯源调查需要翻遍一摞摞纸质台账,耗时动辄两三天。”该企业总经理郑志伟介绍:“现在就像查快递物流一样,扫码就能快速锁定问题环节。”同时,透明的追溯信息使得扫码就能查询产品真伪及全流程质量数据,显著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信任度。

这份高效,源于威海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打造的建筑保温材料领域“一码贯通”质量追溯体系。“传统监管常陷入‘打地鼠’式的被动局面。”威海市市场监管局产品流通质量监管科科长刘沙介绍,该局为此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抓+企业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全面实施“源头赋码”制度,通过生产端将企业信息、生产批次等5类核心数据集成于一个二维码,流通端扫码入库的智能库存管理,以及消费端扫码验真的“源头赋码—流通扫码—消费验码”模式,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全环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企业确实遇到不少技术和操作难题。”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监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鞠传水表示:“我们在举办‘一码贯通’质量追溯体系培训会的基础上派员上门,手把手指导企业规范赋码流程,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质量帮扶。”目前,文登区已率先将该质量追溯体系从建筑保温材料行业向电线电缆、燃气用具等领域扩展。

据了解,“一码贯通”质量追溯体系应用以来获得一组亮眼数据,威海市8家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各项监管指标显著改善,产品质量问题零反馈,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数字化变革更提升了监管效能,威海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扫码式“无感监管”,实现了精准溯源、执法与服务,问题定位速度提升90%,企业合规成本降低30%,执法效率和威慑力同步增强。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艳强调。该局坚持源头管控,对12家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严查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行服务承诺公示制度,压实机构主体责任。监管触角同时深入使用环节。该局建立700余家冷库企业专项台账,核查特种设备注册与安全附件,确保119项隐患100%整改;构建质量信用监管联动机制,公开不合格产品及企业信息,将处罚数据纳入国家信用公示系统,以信用约束倒逼企业自律。

现在,这场“革命”正从威海向山东全省推进。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成立整治专班,整合多部门力量,出台制度文件明确8大重点任务及时间节点。专班通过月度会商、动态调度,统筹指导16个地市协同推进。同时,精准摸排全省283家生产企业底数,对41家未完成自查的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实现监管资源与风险精准匹配。

“质量追溯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监管逻辑的重构。”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刘玻介绍,该局创新“技术+信用”双轮驱动,推行信息化溯源管理,指导107家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燃烧性能等信息,并推广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技术,实现产品信息可追溯;同步规范检验检测流程,要求同一样品的燃烧性能与导热性能由同一机构检测,累计核查检验检测记录报告1099份,整改问题30项;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将违法企业纳入信用公示系统,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并通过“信用画像”对高风险企业实施靶向抽查。

(责任编辑:陆明)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