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目前,市场上涌现大量标榜具有“防摔”“辅助学步”等功能的“机能鞋”“学步鞋”。商家宣称,这类“科技含量十足”的专业“学步鞋”可“减少摔跤”“矫正步态”,吸引不少家长为此买单。有媒体调查发现,这类热销产品宣称的功能并未得到科学验证,多为商家“炒作概念”的营销手段。
从市面上部分品牌主打的“学步鞋”产品看,其卖点大同小异,多包含大底、1/3弯折、较硬后跟、方便穿脱等适配婴童行走的设计。有医学专家表示,所谓“学步鞋”的设计有合理性,但许多普通童鞋也能实现这些功能。目前,无研究证实“学步鞋”之类产品能帮助婴童更快掌握步行方法、提升步行能力,也无哪款产品做过对比试验,表明其可减少摔跤次数。商家宣称其“高科技”元素对O型腿、X型腿、扁平足等姿势异常有辅助治疗作用,缺乏医学论据支持。
有业内人士指出,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焦虑心态被商家精准拿捏,成为他们进行商业开发的“富矿”。“学步鞋”之外,市场上还有许多打着“科学育儿”“给孩子最好的”等旗号的产品。提供一份口腔黏膜样本,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商、情商、音乐、运动等天赋结果;贴上“婴儿用”的标签,普通饮用水“身价”便能上涨几倍;打着“纯中药配方”“草本抑菌”旗号,违禁添加激素的儿童护肤品能够热销……从婴儿期到学龄期,一些商家围绕儿童成长周期构建起完整的“焦虑产业链”。
许多家长陷入“学步鞋”的营销套路,为未经验证的“附加功能”支付高额溢价,其实是交了“智商税”。一些商家为其产品打上功能标签,目的只有一个:用伪科技理论提炼核心卖点,实现差异化、提升附加值,并通过误导、欺诈消费者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润。
有媒体曾做过一项关于伪科技产品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对于伪科技产品为何能够行世惑人这一问题,受访者认为,从消费者角度看,有3个主要原因:一是消费者对高科技功能有需求;二是消费者容易受商家虚假广告迷惑;三是消费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且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除了消费者自身原因,受访者认为还存在客观层面的原因,比如,目前对一些打高科技牌的产品管控存在法规标准方面的盲区;商家利用鼓励科技创新政策“钻空子”。另外,科普力度不够、商家违法成本低等,也是受访者认为这类产品频现的原因。
伪科技产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将其清出市场。当前市场上不少产品宣传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一些消费者把社交媒体当作“百科全书”,看似做足了攻略,其实可能掉入商家搭建的“信息茧房”。针对消费者缺乏基本科学常识的问题,相关专家建议,专业机构要发挥优势,为消费者提供科学专业的消费指导,缓解各种消费焦虑;电商平台需完善商品准入审核制度,避免缺乏科学依据的过度宣传。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时,要保持理性,不轻信商家单方面宣传,主动了解产品知识,提升辨别真伪的能力。对难以分辨的产品,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组织咨询,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而言,重点需完善法规标准,填补空白,堵住漏洞。不法商家胆大妄为,与现行标准不健全及相关法律威慑力不足直接相关。因此,一方面要跟上产品不断迭代出新的步伐,加快标准研制发布节奏,解决“滞后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法规细则,明确罚则,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处力度,让法律的威慑力充分显现出来。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