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点蓝成金 走向共赢——海南积极推动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07-17 12:21:09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李 青

站在海南醉人的碧海蓝天之下,您是否想过,这里潜藏着一笔关乎地球未来的巨大生态财富?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地“锁”住温室气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支撑——它,就是蓝碳(海洋碳汇)。

作为拥有全国最丰富热带海洋生态资源的省份,海南敏锐地认识到,系统修复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蓝碳系统,不仅是生态责任,更是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支点。日前,该省发布《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挖掘蓝潜力,打造海洋增汇样板,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研究,预计到2045年,海洋蓝碳贡献将大幅提高。

据了解,海洋占地球面积70%以上,不仅产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还吸收了人类活动所排放的近25%的二氧化碳。与陆地森林相比,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更强,能够在沉积物中封存碳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中国天然分布的37种红树植物在海南均有分布,海南的海草床和珊瑚礁分布面积分别约占全国分布总面积的64%和95%,蓝碳发展潜力巨大。

据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二级调研员滕文亮介绍,海南依托丰富的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资源,近年来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有数据显示,海南已恢复种植海草床约3333平方米,近5年累计新增红树林约13.33平方千米,2018年至2025年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新增珊瑚礁面积27.8万平方米。

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海南成立了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蓝碳中心”)。该中心基于当前国内外海草床碳汇计量最新技术成果,已系统形成了包含适用条件、项目边界、碳库和排放源的选择、基线情景识别与额外性论证、碳汇核算方法、监测方法以及参数缺省值等在内的海草床碳汇方法学框架和主要内容,并于2025年4月向生态环境部提交了海草床碳汇方法学建议稿。其探索海洋碳汇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开发《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是海南碳普惠机制下首个备案的方法学,也是我国首个备案的红树林碳汇方法学,并应用于万宁小海、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开发。

“发展蓝碳是国家赋予海南的使命,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建设,是推动蓝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蓝碳中心研究员吕淑果说。

海南在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的整体框架之下,已制定地方标准《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针对海南省海草床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条件,补充了海草种源要求、种源扩繁技术等具体内容及要求,使标准更能满足海南省自然条件的特殊技术要求,提高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项地方标准对提升海南省海草床生态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科学指导海南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海草床生态修复效率和效果,推进海南省蓝碳示范工程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海南还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珊瑚礁型海洋牧场建设规范》《红树林湿地修复面积认定技术规范》等标准。

同时,海南通过召开蓝碳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研讨会等,交流国内外蓝碳政策和标准制定经验、成果及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海南蓝碳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最有潜力的增汇、实现碳中和的生态学途径之一。该局将积极推动蓝碳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参与国际标准活动,提升我国在国际蓝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助力实现全球“双碳”目标。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