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 实习记者徐雅臣)7月10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第六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供应链论坛上获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指南》(GB/T 45309—2025)已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率先在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试点,我国企业物资采购将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
据介绍,该标准与前期发布的团体标准《采购物资分类与编码非生产性物资 第1部分:办公物资》《采购物资分类与编码非生产性物资 第2部分:维护、维修和运行物资》构成我国企业采购管理的标准体系,将共同推动我国企业采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进展,为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采购领域存在物资分类混乱、编码规则不统一等突出问题。据调查,不同行业、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常常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如分类规则各异导致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名称差异大;编码体系混乱造成供需两端、电商平台间编码不兼容;供应商物资名称不规范致使询价比价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供应链效率,增加了企业采购管理成本。
“这个标准主要是解决当前企业之间,供应链平台、采购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平台与平台之间孤岛的现象,相当于为全国企业的采购物资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和‘标准语言’。”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秘书长、采购委主任彭新良表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打通了,可实现供应链中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和真正的数据互联互通,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据介绍,《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指南》构建了一套逻辑清晰、层级分明、覆盖广泛、兼容性强的物资分类框架和编码规则。该标准给出了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的总体原则、分类编码方法和关联映射的指导,适用于企业采购物资分类及其代码的构建和应用。标准鼓励企业优先使用UNSPSC(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或GPCC(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部分类目或全部类目作为其采购物资分类编码。若企业自行构建采购物资分类编码,宜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并与UNSPSC或GPCC建立关联映射关系。
据了解,该标准的实施将为企业采购管理带来一系列变革。在价格监督方面,统一编码为企业实现跨平台采购物资价格穿透提供了可能,成为构建采购价格偏离预警、采购成本构成溯源等机制的底层数据基础,让采购价格更加透明可控。在成本管控方面,将便利跨企业、跨区域采购数据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助力企业精准核算成本,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商管理,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提升成本竞争力。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统一编码贯穿采购、入库、出库、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等全流程,可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错误率。同时,促进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有力推动企业采购全流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标准兼容国际主流分类体系,打破了国内外、上下游企业间的物资信息壁垒,提升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响应速度,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业内专家表示,该标准的试点应用对我国企业统一采购物资分类与编码标准,促进采购系统互联互通,加速企业采购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指南》归口SAC/TC 287(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物流编码中心、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源建设、山东港口阳光慧采等29家单位参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