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毫米波雷达监测意外跌倒、烟感报警器监测忘记关火、睡眠伴侣监测心率异常……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智慧养老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成为撬动养老产业万亿市场的关键力量。
智慧养老产品以轻工产品为主,包括适老化家电、家具、照明、洗浴、坐便、厨房用品等品类,以及部分可穿戴设备、便携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产品。目前,我国正加快进入老龄化时代,智慧养老正在成为新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关于我国智慧养老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为11.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23万亿元。
智慧养老是银发经济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体系正加速构建,为激活智慧养老市场新潜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2021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智慧养老产业整体发展画出了路线图,并对提高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力度以及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作出重点部署。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
在政策牵引下,智慧养老产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不过,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多样化的智慧养老产品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隐忧。有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定位不准确,设计不够人性化,存在产品研发与实际需求“两张皮”的情况。有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程序繁琐、操作复杂,导致体验不佳,利用率不高。
与此同时,受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有些产品、技术或场景的推广受到限制。比如,为解决老旧小区老人上下楼难的问题,有企业研发爬楼轮椅。按理说这应该是叫座的产品,但实现商业化推广应用却并不容易。老年人希望产品价格便宜,但由于企业研发投入较大,现阶段尚无法大规模生产,且市场容量有限,爬楼轮椅的售价难以降下来。这就产生市场供需错配,高端产品“用不起”、基础服务“用不上”并存的现象。
让智慧养老产品叫好又叫座,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创新和经营能力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供给端看,企业要抛弃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的旧有观念,树立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聚焦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推出实用、易用、耐用且价格适宜的产品。为让老年人更直观地了解、体验智慧养老产品的功能与优势,企业可建立线下实体体验馆,通过“产品场景+角色扮演+体验互动”的方式,向老年人及其家属传授智慧养老相关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认知水平,为拓展智慧养老产品市场打好基础。
从政策端看,政府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智慧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供需错配等行业痛点,应通过加强供需匹配、政企共建产业集群等进行破局。各地政府应加速培育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从产品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到养老服务供给,形成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建立健全智慧养老产品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市场监管,解决产品劣质化、低端化、同质化问题,更好满足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智慧养老的本质是以技术赋能,让老年人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智慧养老产品将实现从“可用”向“想用”“好用”的跨越,让老年人享受更智能、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