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刚
“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特惠订单没有空调,自愿消费。”据7月12日央广网报道,近日,江西南昌一网友称,自己乘坐网约车时,司机要求加收3元空调费,并称之为“自愿消费”,引发网络热议。
炎炎夏日,乘坐网约车没有空调该是何种滋味?司机以平台抽成过高、运营成本增加为由索要额外费用,乘客则认为此举属于变相涨价。这场争议看似是司机与乘客的个体矛盾,实则暴露了在高温天气下,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不足、平台规则设计缺陷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
高温天气下,空调服务是乘客合理需求,额外收费损害消费者权益,易引发纠纷。从生活常识看,空调服务本该是网约车的基本配置。这与餐厅提供清洁餐具、酒店保证热水供应同样属于服务行业的默认准则。从法律层面来说,乘客支付的费用已包含空调服务成本,额外收费既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平交易原则,也涉嫌变相强制消费。某平台客服明确表示,特惠快车价格已包含空调费,司机不得额外加价。这种扫码付费才开空调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服务标准的降级,更是对行业底线的挑战。
矛盾表象之下,是平台规则与现实困境的剧烈碰撞。为争夺市场份额,平台以低价策略吸引乘客,却未同步完善司机端的成本分担机制。高温补贴覆盖时段有限,补贴金额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填补空调能耗带来的亏损。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虽明令禁止加收空调费,但管理方式却陷入“严规则、弱保障”的悖论:对违规司机施以扣分、封号的惩戒,却鲜少触及司机生存焦虑的根源。这种只堵不疏的治理模式,最终将司机推向违规收费与亏损运营的生存夹缝,也让乘客陷入投诉无门的窘境。
破解困局需刺破平台“零成本运营”的幻象。当务之急是重构定价逻辑,将空调等基础服务能耗纳入动态计价体系。可探索“基础运费+季节性服务附加”等透明机制,如借鉴公交系统分级定价经验,让乘客为专项服务支付合理费用。同时监管部门需出手矫正平台补贴机制,规定高温补贴的时段覆盖与金额下限,避免“每天补贴不足百元”的象征性操作。
更深远的是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司机群体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其议价权长期被平台规则压制。唯有让司机代表、消费者组织、平台方与监管部门共同参与服务规则制定,才能打破“平台定规则、司机背黑锅、乘客买委屈”的畸形链条。当司机不再需要靠“扫码3元”来填补收益黑洞,乘客也就无需在投诉与汗流浃背间艰难抉择。
小小空调费,照见大生态。那3元钱的空调费,称量的是平台经济的责任底线。当司机不再因开启空调而眉头紧锁,当乘客坐进车厢时迎面是清凉而非二维码,这样的场景,才是对共享经济最本真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