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文达
七月的青岛,碧海蓝天之间涌动着智慧与创新的浪潮。2025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在这座被誉为“国际标准化之都”的城市盛大启幕,国内外政界、国际组织、学术界及产业界的重量级代表齐聚一堂,以“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绘标准化合作新蓝图。
大会开幕式上,多项重要成果相继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合作青岛倡议》的签署,不仅深化了区域标准化合作,更体现了中国在构建更广泛国际标准协作网络中的主动姿态。青岛国际标准服务站的启动,则致力于为本土企业对接国际标准提供更便捷、落地的服务支撑。同时,中国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发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探索游戏中文版的亮相,清晰传递出中国推动标准国际化、提升标准可及性的双向努力。
“标准是一项强大的工具,有利于促进创新和市场准入,支持政策有效实施。”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乔·库布斯在主题大会上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他特别指出,当前,各国参与标准化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IEC成员国来说,这不仅能够帮助其尽早获得对市场趋势的了解,还能有助于成员国发挥对标准制定的影响,帮助其更好地获得市场份额。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则表示,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可以进一步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他强调,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期待中国可进一步帮助ISO开展工作,制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相关标准。
主题演讲环节,来自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标准化机构代表,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及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同台论道,话题从技术规范制定,深入到标准如何塑造产业生态、驱动创新的核心层面。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主席雷诺德·巴布艾特提出的“标准即供应链语言”观点,生动地阐释了标准在实现全球数据无缝流通、保障供应链韧性与透明度中的基础性作用。
除主旨演讲外,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开幕当日还同期举办了5场平行分会,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研讨,紧密贴合了青岛在智能家电、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产业集群,体现了“以标准促产业,以产业带标准”的良性互动思路。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于2017年创办,此前已成功举办4届,成为我国举办的高规格、高水平国际标准化盛会和高端交流平台,也成为凝聚共识、扩大对外开放、以标准联通促进产业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本届大会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向世界宣告:标准化正从传统的“技术规范”向“战略资源”加速演进。标准不仅继续发挥着确保互操作性的基础作用,更在引领产业变革、重构竞争格局、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成为各国争夺未来发展主导权的核心要素。
作为东道主,青岛向世界展示了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本”。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年来,青岛市通过举办5届国际标准化大会,围绕标准国际化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1个中心,成功打造了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青岛)、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3个高端平台,有效构建了标准化发展政策、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制定突破、三级标准化试点、先进性标准评价领跑6个工作举措体系,在全国城市中第2个出台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政府规章。
青岛市将充分发挥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高端合作交流平台的赋能作用,持续加强标准引领,聚焦青岛市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以标准引领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以标准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标准供给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超前标准研究培育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完善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提供更加有力标准技术支撑。
“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强调,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以ISO、IEC等为代表的国际标准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探索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健全标准化合作新机制的路径,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标准化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国际标准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25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再次以开放与创新,书写了标准联通世界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