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重拳治乱 诚信旅游

2025-07-14 12:36:07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整治强迫购物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聚焦旅游购物活动集中的重点区域,紧盯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重点环节,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坚持露头就打,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查办旅游市场案件达2660件,涉及购物回扣、零团费、擅自指定购物场所等违法行为。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低价游“套路迭代”,从“政府补贴”“老年专享”到直播间“城市消费券”,“399元港澳七日游”“499元东南亚双飞游”屡见不鲜,实际成本转嫁至购物环节;强迫购物“暴力升级”,导游威胁手段从“甩脸色”发展为“不发房卡”“限制自由”,甚至出现“不购物就延迟行程”的群体性胁迫。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激发消费活力”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民生消费类舆情引发公众热议,其中“低价旅游团暗存强制购物问题”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强迫购物已成参团旅游顽疾,不仅侵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破坏了旅游行业及旅游地城市的形象和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明令禁止强迫游客购物行为。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持续整治此类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难从根本上禁绝。分析人士指出,低价团强迫购物乱象反映出旅游行业生态存在深层次问题。如今旅游市场日益成熟,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但一些旅行社的经营理念未能跟上市场发展节奏,依然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上,缺乏创新特色,而为了吸引游客,往往采取低价策略。低价意味着旅游产品同质化,这也就使得获利空间被不断压缩,旅行社为保障收益,想方设法从游客身上榨取利润。在旅游市场中,导游、旅行社、购物店之间存在利益共生关系,他们相互配合“闭环运作”,达成利益同盟:组团社以“人头费”盈利,地接社依赖购物返点,商家提供高溢价商品,形成一条“旅行社—导游—购物店”的灰色产业链。

旅游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消费不理性,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也是导致低价团强迫购物乱象的重要原因。一些游客抱着“占便宜”的心态参加低价团,往往忽视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他们对导游的强制购物要求虽心生不满,但因害怕导游做出过分行为,担心行程受阻,不得不任其摆布。此外,发生旅游消费纠纷时往往涉及异地维权,需付出较多时间和经济成本,让不少游客知难而退、选择隐忍,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旅游市场乱象的滋生。

由此可见,强制购物现象屡禁不止是由当下旅游市场在产业结构、从业模式、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的。治理这一乱象,应深挖根源,全链条、多举措整治。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统筹推进客源地与目的地同步治理,线上线下同步整顿,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失信惩戒有效衔接。加强智慧监管应用,发挥信用监管作用,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大对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对失信主体依法实行禁业等惩戒措施。加大旅游市场重大案件宣传报道力度,揭露“套路”“花招”,引导旅游行业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自觉规范经营活动,通过发布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批、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

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协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重点对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无证从事导游服务,以及涉及虚假广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强迫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严厉打击,共同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放心出游的消费环境。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大力提振消费·焦点观察】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