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历史 一边是未来
——中国二十冶天津双标杆工程成为新地标焕发新活力
□ 本报记者 徐东周
在海河之滨的天津,在时隔不久的5月,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冶”)以两项精品工程向天津市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由该公司倾力打造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工程之一——天津机床博物馆正式开馆,其承建的天南创新谷(天开开物园)项目开园。
这两大工程交相辉映,不仅成为天津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更展现了央企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与专业实力。
5月16日,天津机床博物馆开馆仪式暨世界博物馆日天津主会场活动在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旧址举行。这座始建于1951年、被称为新中国机床产业“十八罗汉”之一的老工厂,承载了新中国工业产业开天辟地的历史重任。如今,展示在由原金三车间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中的各台文物机床,正成为天津人的机床记忆。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是天津市首个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中国二十冶项目团队在历时两年多的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创新采用多项先进工艺技术。据项目经理孟祥阳介绍,改造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建筑年代久远,结构安全性需要提升;原有工业特色需要完整保留;新功能需求要与历史空间完美融合。为此,项目团队组建了由建筑专家、结构工程师、历史学者组成的专项小组,对每一个改造细节进行反复推敲。
在技术应用方面,项目团队开创性地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建筑进行精确到毫米级的全方位数字化测绘。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后续施工提供了精准依据,更完整记录了建筑的每一个历史细节。例如,针对年久失修的砖混结构,创新采用“微创加固”工艺,修复砖墙裂缝;针对文保建筑,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钢结构托换等微创工艺,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满足现代空间荷载需求,修旧如旧,让老厂房永葆那份沉重的历史年代感。
5月17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内的天南创新谷开物园开园仪式举行。作为天津市重点打造的天开高教科技园“东翼”核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二十冶以EPC总承包模式建设,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开园仪式上,首批入驻的15家科技企业与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包括南开大学、南大数安、中关村、百度等优质资源企业已经扎根在开物园。据介绍,未来该园区将重点引育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双碳经济、新经济等领域的企业和高校团队,将打造成为天津市产教融合大平台、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空间。
随着这两个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天津城市功能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也为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一边是历史,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一边是未来,通过科创园区建设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升级,为城市的未来提供持续发展保证。中国二十冶项目总指挥长何青义表示,该公司将继续深耕天津市场,重点布局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领域,为天津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