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受理 一次办成
今年前5个月广东为超560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信用
本报讯 (记者王 越)7月2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助企“十个典型案例”和信用监管“基层改革创新举措”。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5月,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累计为560.4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信用,通过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融资1.67亿元,释放注册资本30.88亿元。
近年来,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对照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合力固化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机制,积极强化信用协同修复、深化信用修复帮扶、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创新信用修复模式、探索智慧信用修复,走好信用修复“最后一公里”,做实监管服务“后半篇文章”,鼓励违法失信当事人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宽松、更温暖的监管环境。此次发布的信用修复助企“十个典型案例”,聚焦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实践,彰显了信用修复为企业注入发展动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威力和作用。
韶关市某皮具有限公司因搬迁后未及时变更公司住所,被市场监管部门以“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为由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导致其在粤港两地从事客运货运的车辆年审时被驳回,影响企业后续经营。该公司随即向韶关市市场监管局申请信用修复。经核查,韶关市市场监管局辅导其完成“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申请,并于当天将其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助力其完成粤港两地客运货运车辆的年审。
深圳市光明区某幼儿园今年1月因园服抽检不合格受到行政处罚,处罚信息在“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导致其4月初申请贷款失败。园方拨打12345寻求帮助。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光明监管局在接收相关咨询工单后,开展接访工作,倾听园方诉求,指导其网上办理并于4月27日完成信用修复,助力其4月28日获批150万元贷款。
“基层改革创新举措”聚焦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信用监管实践,聚集经营主体关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信用赋能增效作用,健全经营主体信誉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推动培育高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基层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行重点行业“信用+白名单”管理,打造“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服务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已认定10988户信用优良“白名单”企业,覆盖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21个产业。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创新落实“星火贷”有关部署,以“个体深信贷”探索普惠融资改革新路径。截至今年6月初,“个体深信贷”已稳定运行近两年(坏账率为0),累计授信16.83亿元、放款13.56亿元、提款8574笔,平均15.8万元/笔。
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开展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监管,精准配置监管资源护航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一企一档”信用档案,实现全市在产食品生产企业100%信用承诺,通过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实现监管效率提升48%。
佛山市市场监管局深化市场监管领域“信用监管+融合监管”改革,打造“无事不扰”新型监管模式。高风险经营主体问题发现率由17.6%升至86%,对守法经营主体检查减少83%;市场监管领域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压减84.5%,监管资源配置效率提高40%;检查平均耗时压缩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