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中国味”何以征服“世界胃”

2025-07-10 16:32:04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火锅、拉面、奶茶……这些中国特色美食早已深度融入海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企业瞄准海外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早期的单店试水、文化输出,到体系化规模化全球布局,中餐出海已进入新阶段。用“中国味”征服“世界胃”,中国餐饮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餐门店已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中餐门店数量达到约70万家,而且仍在快速增长,仅今年上半年,海外中餐门店就新增了6000多家。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6年,国际餐饮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7.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中餐海外市场规模在国际餐饮服务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预计2026年将达到约11%,也就是说,中餐海外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

中国餐饮企业加大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动。国内餐饮市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存量阶段,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头部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出海无疑是拓展业务版图、提升品牌世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近些年,海外华人群体规模持续增长,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区域形成稳定的中餐消费圈层。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中餐的文化体验价值获得重新认知,中餐消费逐渐成为全球潮流。

政策支持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餐饮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更早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餐出海提供重要契机。去年3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中包括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推动中餐厨师赴境外从业,支持餐饮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国内专业餐饮评价机构开展中餐国际评价等具体措施。

中餐走向全球是大势所趋,但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会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差异带来的消费习惯冲突,是所有中国餐饮企业都会遇到的一道坎。在这方面失败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中国一家主营火锅的餐饮企业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店,投入数百万元进行装修。但当地消费者对该店三国主题风格并不认同,甚至有食客嘲讽“红色灯笼像恐怖片场景”。除了本土化认知障碍,中餐出海还要迈过供应链构建与成本压力、政策与合规壁垒等多重难关。可以说,中餐的国际化征途,就是一场破壁前行的跋涉。

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众多中餐企业不断探索,一条出海的路径已经日渐清晰起来,其中极为重要的经验是3个关键词——本土化、标准化、数字化。本土化是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把钥匙,它推动企业从产品改良到文化融合的全方位适配,实现“中国味”与“世界胃”深度对接。中餐企业通过菜品本地化、人才管理本地化和供应链本地化,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标准化是中餐企业在海外市场扩张的底层支撑。中餐企业通过建立中央厨房与预制菜体系,将菜品口味、加工流程、品控标准统一。这种标准化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通过规模效应形成议价优势,推动中国供应链企业反向整合全球资源。数字化是效率的引擎,技术赋能使中餐供应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在复杂多变的海外市场中提升敏捷响应能力。如智能算法的应用可提升运营效率;区块链溯源系统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材产地与加工信息。

中餐出海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一项以政策机制为引导、全产业链协同为支撑、企业深度融入为根基的系统工程。当坚韧的供应链网络日益成熟,当真诚的互动与共享的美味逐步消融文化隔阂,中餐终将完成从“水土不服”到“本土共生”再到“全球共享”的蜕变。

观象台

(责任编辑:凌云)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