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春梦 共享好“食”光
江苏南京高校志愿者开展195场次服务活动守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 宁市轩 本报记者 蔡美萍
在江苏省南京市这座活力四射的科教名城,53所高校林立,汇聚了超100万名学子。为了更好地守护高校群体“舌尖上的安全”,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宁食安”志愿服务的星火蔓延至各大高校,全市共65个校区组建起志愿团队。在全市各级食安办的带领下,高校志愿者们开展了195场次形式多样的食安志愿服务活动——从知识宣讲到现场巡查,从食堂探访到社区联动,这群年轻的“食安卫士”正用实际行动,为校园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青春防线。
高淳区:青春“志愿红”闪耀美食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在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届美食节火热举办之际,高淳区市场监管局、高淳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联合高校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来到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热情引导师生通过手机扫描“你点我检”二维码,选择关心的摊位和食品种类,征集师生的“食安心愿单”。高淳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的技术人员随即对票选出的蔬菜、水果、肉类等热点食品进行快检,共完成12批次快检,全部合格。大学生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为美食节把好了食材安全的“第一关”。
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化身“食安巡查员”,在高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的带领下,对校园食堂后厨开展了一次深度“探秘”。志愿者们认真检查食堂资质、人员健康、原料采购、环境卫生、“三防”设施、餐具消毒、加工操作、食品储存及留样等关键环节。通过“手把手”的实践教学,志愿者们系统学习了食品安全检查要点,了解了后厨的规范操作,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志愿者们表示,将积极向周围同学传递所见所闻,做食安信息的可靠传播者。
在精心布置的“食安科普能量站”前,大学生志愿者们协助发放宣传资料,解答同学们关于预制菜、外卖食品安全等日常疑问,并运用学到的食品安全知识介绍食品选购技巧和科学储存方法,成为科普宣传的生力军。他们以同龄人的鲜活视角和生动表达,将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春安全指南”,显著提升了科普活动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让“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在校园沃土中深深扎根。
栖霞区:“膳”心守护“益”起行动,共筑高校食安防线
栖霞区市场监管局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携手,以常态化、创新性的志愿服务实践,打造高校食品安全群防群治新模式。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校食安志愿者团队正持续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行动。他们不仅维护食堂秩序,更化身“校园美食侦探”,通过发放问卷征集同学们对菜品、价格、服务、质量等6大类意见。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回收1200多份有效问卷。所有“金点子”直达学校后勤中心,并迅速生成“整改清单”,学生诉求实现“48小时闪电响应”,真正让同学们的“心声”成为了食堂升级的“指南针”。
“拒绝‘剩’宴,我们是认真的!”食安志愿者们脑洞大开,推出趣味十足的“光盘积分卡”活动,吸引了3000多名“干饭人”踊跃打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用餐高峰期,志愿者们开展文明劝导200余次。据统计,该校食堂厨余垃圾量同比下降了三成以上,“按需取餐、光盘光荣”已成为校园最IN的“食”尚标签,节俭理念深入人心。
此项志愿服务实践还创新推出“后厨开放日”,32名食安志愿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协助监管,深入后厨重地,“零距离”排查食材存储、餐具消杀等关键环节,提出14条改进建议,建立了“阳光检查—限时反馈—挂账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让后厨在阳光下运行,合力筑起健康、和谐、安全的校园餐饮“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