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制定的《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团体标准7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从场所、加工制作、包装配送等6个方面对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提出明确要求。据悉,《规范》系全国首个聚焦无堂食外卖全链条服务的团体标准,旨在为重庆无堂食外卖行业提供经营指导和管理依据,进一步规范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行为,提升外卖食品安全水平。
外卖点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个重要选择。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卖用户达6亿人,外卖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外卖消费33亿元。这些海量外卖大约三成出自无堂食经营店。无堂食外卖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方式接收订单,不具备提供现场就餐服务条件,将食品配送至消费者指定地点的餐饮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新业态,无堂食外卖因成本低、出餐快、经营灵活,近些年快速发展,成为外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无堂食外卖店铺规模小、经营地址和人员变动频繁,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这种情况容易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由于经营场所仅作为加工配送的地点存在,消费者只能通过商家在平台发布的图文宣传了解部分信息,无法实地观察判断商家资质及餐食卫生状况。监管部门也难以进行现场检查,按“以证管户、以户管人”的监管模式无法做到全流程监管。
近些年,关于无堂食外卖的负面报道经常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比如,部分无堂食外卖商家被发现厨房卫生条件较差,“站着粘脚,摸着粘手”;有的商家在食品加工环节简化流程,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过期食材。在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相关问题外卖经营者名单中,无堂食外卖多有上榜。有的店铺线上线下“两张皮”“挂羊头卖狗肉”躲避平台与相关部门监管。无堂食外卖存在的一些乱象,不仅对传统监管模式提出挑战,也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加强对无堂食外卖等新兴业态的管理,建立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网信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监管机制。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这为各地各部门加强无堂食外卖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重庆出台《规范》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通过构建覆盖“从厨房到舌尖”的全流程标准体系,筑牢网络餐饮食品安全防线。
根据《规范》,无堂食外卖商户须具备食品经营许可、明厨亮灶等基础资质,并建立数字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食品加工制作方面,无堂食外卖商户要严格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确保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安全可靠,依法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在外卖包装上要清晰标注食品名称、规格、加工制作时间以及商家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并使用食安封签或其他形式的密封,将外卖包装进行封口,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完整性。《规范》还明确了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的责任,要求其在自家平台和监管平台公示经营商家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的实时视频监控信息,以及商家店名、店铺定位、配送路径等,保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许可信息真实,配合监管部门数字化监管,提供平台数据对接技术支持。
《规范》构建起“视频监控+订单数据+配送轨迹”的三维网络,让每一份外卖都有可供追溯的“生命档案”,从而实现精准、高效监管。有评论指出,《规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把线下餐饮的监管模式套用到线上,而是针对新业态特点量身定制规则。这种“软法先行、硬法托底”的渐进式改革思路,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期待更多地区以此为蓝本,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标准体系,让外卖经济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社会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