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从悬浮在空中的电梯按键到能实时翻译的AR眼镜,从AI调制的“人脸咖啡”到可与古人对话的数字分身,众多创新理念、前沿技术与全新产品集中亮相,勾勒出一幅触手可及的数字化生活图景……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这场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的全球科技盛会,用一场虚实交融的“未来生活秀”宣告:曾经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正加速融入现实。
在位于国家会议中心4层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一块摆放在展示区中心位置的光场3D显示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目光。显示器前,一架飞机“跃”出屏幕朝着观众飞来,超清3D画质呈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且当体验者左右移动时,屏幕中的3D模型会自动调整视角,显示出逼真的空间层次感。据介绍,该产品的核心技术是AI眼球追踪,能实现瞳孔级视点精准匹配,在±30°宽的广视角范围内实时优化画面表现,呈现稳定、清晰、无眩晕的3D视效。“这项技术已应用于远程医疗会诊、工业设计建模等领域,未来还将在文旅、游戏等行业开拓更多场景。”京东方视延科技市场拓展经理徐成润说。
一副看似普通的黑框眼镜,却能让佩戴者“看”到飘浮在空中的外语字幕。亮亮视野展台的AR翻译眼镜引发参观者排队体验。记者现场用中文说出“数字友好让城市更美好”后,镜片前方2至3米处随即悬浮显示出流畅的英文翻译字幕,延迟不足0.5秒。“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R翻译眼镜,此次也是国内首发。”亮亮视野传播负责人马庆洋介绍,该产品支持100多种语言实时互译,续航时间长达8小时,突破了AR行业性能、轻量、续航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其2500尼特(亮度单位)的入眼亮度,能确保在正午强光下投射字幕依然清晰可见。?
同样让参会者热议的眼镜,还有中科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全球首发新一代MR+AI眼镜智能体。记者戴上后看到,一套机械零部件如同真实悬浮在空中,只需用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就能“摘”下螺栓等零部件随意翻转查看。“我们这套三维全息虚实融合实训解决方案,已经应用在高端制造、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科云创相关负责人张亚玮介绍。
“朱子您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人展区,观众正与宋代大儒朱熹的“数字分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个1:1还原的虚拟形象不仅能对答如流,还能根据提问者神态调整语气节奏。“‘朱熹’不只会出现在数字经济大会现场,在飞机场、高铁站、地铁站,都可以使用我们的AI数字人进行服务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传播,科技上的展示。”北京九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宋浩硙表示。
数字友好,安全先行。在奇安信科技集团展区,大屏幕上大模型“越狱”、数据泄露等攻防场景正在精彩上演。奇安信集团网络安全专家井俊丰告诉记者,当前大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业界都在探索从技术转向产品的路径,但往往忽略了其在应用过程中所处的关键角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面对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带来的多重安全挑战,要用AI对抗AI,增补面向大模型攻击及异常行为的检测手段,实时监测针对大模型的攻击行为,并实现高效拦截,形成安全运营的闭环。
漫步展区,更多“未来生活”的碎片正在拼接:在医疗方面,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诊安付”医疗统一支付平台,它可为医疗机构在探索和创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模式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专业化产品;咖啡机器人化身“艺术家”,根据顾客上传的照片,50秒内完成从萃取到人脸拉花的全过程……这些应用体验,是中国数字技术点亮生活的缩影和写照。
从2021年首届大会提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到今年提出“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大会主题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愈加“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趋势。本届大会围绕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核心议题,从数字文旅、科技生活到数字治理,不仅展现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成果,更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技术向善、普惠包容和安全可信的全球合作新范式。
在大会闭幕之际,一组数据尤为亮眼:国际团组与北京数字经济企业达成超百个合作意向,16家领军企业签约入驻北京出海基地,签约总额突破百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全球数字合作新生态。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大会开幕式上所说:“数字技术正在重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人人都享有数字化的机会,我们需要共同采取行动,确保数智转型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