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长期的创新研发。中国品牌凭借科技含量、文化底蕴、设计灵感以及融通中外的情感价值,正在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品牌出海,是一个长期被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近年来,众多中国品牌不断推进海外业务,不仅在跨境电商领域表现亮眼,还在海外开设线下门店并发展供应链。中国品牌的“科技范儿”“中国风味”“中国设计”吸引着国外消费者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扬帆出海,展现了中国品牌的新形象,也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与早期中国企业出海只是简单地把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不同,如今中国品牌出海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出海产品品类日益多样化,涵盖食品饮料、美妆日化、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每个品类都有各自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比如,家电品牌作为出海先行者,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和兼并收购等方式加速全球化进程;国货美妆等,则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和高品质受到海外消费者追捧。
中国品牌出海更深层的变化,是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转型。中国品牌近些年全球化进程加速,出海品牌数量、行业领域显著扩大,出海目的地也趋向多元化。出海版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欧美市场,而是不断向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拓展。为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中国品牌开始采取深度本地化战略,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到供应链管理,都力求与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相契合。同时,市场经营策略也不再单纯依赖价格竞争,而是更加注重品牌价值的提升,致力于提升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目前,中国品牌出海呈现出多行业突破、全链路创新、文化赋能等特征。许多出海品牌通过“技术+品牌+本地化”的多维整合,更加强调长期价值与生态协同,实现从产能价值到品牌价值的深刻蜕变。
中国品牌出海模式实现“质”的飞跃,背后的主推动力恰恰来自这个“质”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他们不只关注性价比,更看重产品品质、科技含量和品牌文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我国企业逐渐放弃通过低价获取市场份额的旧思路,开始探索新路径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把关注点放在质量和品牌运营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优化产品,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凭借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独特的创新设计,诸多中国品牌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打破了全球市场固有的竞争格局,得以与传统的西方品牌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市场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家电、手机等科技产品)改写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关系。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些领域所获得的突破,不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注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体现。这些因素持续发挥作用,也正在为中国品牌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品牌出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品牌企业要不断加强内功修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增强品牌竞争力。熟悉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合规管理,保护合法权益。尊重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关注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适时调整本土化战略。通过品牌载体柔化文化内涵的植入,更好地打破文化隔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品牌的认知力、传播力、建设力和引领力。
未来,随着全球博弈态势不断变化以及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此前固化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松动,中国品牌有望在这一历史契机中快速崛起。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