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秦海峰
在山西省太行山深处的中国石油山西煤层气处理中心晋城某煤层气场站,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的技术人员闫工身着防静电服,按照安全规程将特制采样装置接入输气管道。他屏息凝视着精密测量仪器的显示屏——滤膜上每一粒微米级颗粒物的重量,都牵动着数百公里长输管网的安危。
这些肉眼难辨的颗粒物,曾是悬在整个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们随气流奔涌,悄然磨损管道内壁、干扰监测仪表,成为深埋地下的能源动脉难以言说的隐患。面对高压、高流速、温度多变的复杂工况,常规检测方法束手无策,煤层气产业的“尘封之痛”亟待破局。
从零突破:新技术称出安全边界
2021年,煤层气长输管道安装过滤装置少,也无相应的测量手段,当时业内普遍认为颗粒物问题“无解”。
“中心调研发现,仅山西煤层气管线因颗粒物导致的设备异常,年超百起。”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西)主任娄东风回忆道。该中心技术团队通过全产业链深入调研,以颗粒物来源、各生产环节颗粒物含量变化、颗粒物防控手段及适用的检测方法为切入点,开展煤层气全产业链颗粒物防治研究。该中心主持申报的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煤层气中颗粒物对产业链安全影响及评价研究》成功立项。为满足颗粒物含量检测的现实需求,该中心对GB/T 27893—2011《天然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测定 称量法》进行扩项,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与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认定,实现该领域技术突破,并创新高精度检测方法。该中心在应用GB/T 27893—2011标准对颗粒物含量进行检测过程中发现,该方法存在检测效率低和安全性差等缺陷。该中心技术人员基于实验数据结合煤层气场站实际情况编制了《煤层气中颗粒物含量检测 称量法作业指导书》,通过优化采样装置设计、规范采样体积、控制称量环境和提高称量精度等方式,将该标准的检测精度从每立方米0.1毫克提高到0.01毫克;颗粒物检出率从50%提高到95%;将采样设备的防爆性能提高到煤层气场所的安全等级。这些工作为规范化开展颗粒物含量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2022年6月11日,山西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煤层气长输管道气体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该省各煤层气开采企业和长输管道企业定期开展颗粒物含量检测。该中心作为山西省内唯一具备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为行业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贴心服务:5万公里质量护航
资质在手,挑战却在眼前。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西)地处晋东南,服务却遍布三晋的17家企业62个场站,空间距离成为新难题。
“检测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必须把服务送到井口。”娄东风说。该中心技术团队创新打造“一次委托、全程无忧”机制,开通电话与微信双通道委托专线,打破地域限制,让市域外企业轻松完成业务委托;推出长期检测意向合作,与客户携手规划检测地点与周期,提供定期上门服务;建立企业服务档案,详细记录检测需求与周期,智能规划最优路线,并提前告知企业检测安排。
在吕梁山脉的暴雪中,在黄河岸畔的烈日下,两年5万公里风雨兼程——这支队伍实现了市域企业“月月检”、域外企业“季季检”的承诺。当沁水县某企业颗粒物超标得到及时预警,避免了百万元设备损毁时,场站负责人紧握技术人员的手:“你们测的不只是数据,更是我们的安全线!”
数据赋能:筑牢产业检测基础
检测报告的价值不只限于数据本身,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西)自主研发的煤层气颗粒物分离能力评价方法,让数据开始驱动产业升级。
这套方法在业内首次构建多节点监测体系,通过场站进出口、过滤装置前后端及管道始末端数据联动,精准量化设备分离效率。8家煤层气生产企业应用该评价体系后,清管作业频次大幅减少,年节约运维成本超百万元。“现在更换滤芯不再凭经验,而是看数据说话。”某企业技术总监感叹。
精准的数据驱动标准的优化与升级。该中心在参与《民用煤层气》《车用压缩煤层气》国家标准修订时,成功推动增设颗粒物限值要求;针对GB/T 27893的实操瓶颈,开展标准验证。2024年,该中心成为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批8个天然气标准验证点之一。
翻开该中心颗粒物科研成果清单:2篇行业指导性报告、1项发明专利、1套评价体系、1篇核心论文……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人员用情用心筑起的安全保障。目前,该中心完成的260余次检测为产业筑起安全防线。
“质量基础设施的突破,需要‘于无人处踏新路’的勇气。”娄东风站在装满仪器的实验室说。该中心墙上“专精特新”四字,昭示着他们的坚守。
煤层气滚滚流过净化装置,曾经肆虐的颗粒物被滤膜牢牢锁住。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国家煤层气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西)以毫厘之功,正为清洁能源动脉注入持久澎湃的动力。他们的每一个数据,都在重新定义能源安全的精度;每一次出发,都在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