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岳 倩
近期,“零公里二手车”引发广泛讨论。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上,有一类售价普遍比新车低数万元的二手车备受消费者关注。这类车辆中,有的车表显里程极低,有的仍保留着运输保护膜和内饰膜,有的上牌时间仅有1个月左右。
“零公里二手车”并非新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汽车经销商模式引入国内市场以来,汽车厂家及其经销商为清理库存,往往将部分待售新车以低于正常市场价的售价对外出售,既能提升汽车经销商的市场销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此外,由于欧标在不断更新,中国出海车企不断升级产品、系统,而二手车可以不受欧标限制,所以一些厂家将新车处理成“零公里二手车”。近年来,由于经销商销量压力大和库存积压,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
“零公里二手车”品质接近准新车,且价格相对低廉,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市场现象背后,亦有不少隐忧。
对汽车制造商而言,出现此现象并非全是好事。大量“零公里二手车”的流通,会侵蚀新车零售商的利润空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车市场中,“登记≤3个月、里程≤50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12.7%,4年间激增了7.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8辆二手车中,就有一辆是刚刚上牌便转手的准新车。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无疑会对新车的销量和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会降低消费者购买信心,促使新车销售压力加剧,推动车企采取更加激进的市场策略,进一步冲击和挤压二手车行业,对“准新车”产生巨大影响。此外,“零公里二手车”还会影响到同价位的二手车。例如,消费者本来计划以5万元左右的价格买一辆二手车,但当同样价格的“零公里二手车”可以满足需求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后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零公里二手车”看似占了便宜,实则面临着很多隐藏风险。“零公里二手车”的售后保障和权益与新车有所不同。这类车辆并未被实际使用过,但一旦以二手车名义流入市场,就失去了相应的质保权益。比如,大部分新能源厂家规定质保条件为“首任车主”,因此二手车主一旦遇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问题,只能自行承担高昂的维修费用。
另外,部分车商将“零公里二手车”销往海外市场,导致车价异常低廉,引发海外市场反倾销质疑。部分国家甚至因此加征关税,此举对中国汽车行业利益构成威胁,且不利于中国车企建立良好品牌形象。
某车企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零公里二手车”是汽车市场上的一种变相降价手段,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是汽车行业“内卷”的突出表现。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及时刹车,避免陷入更深的困境。目前,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措施整治。近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召集车企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召开座谈会,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同时引导二手车出口。相关举措传递出“反内卷”的明确信号。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通过正常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该倡议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赞同和支持。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久久为功。随着治理措施的逐步落地,二手车市场将迎来新的变革。企业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质量第一,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践行社会责任,才能打造良好品牌形象,在竞争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