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 莹
2024年,对外签署7份合格评定文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产品联网核查2.4亿次,拦截无证商品信息1315万次;制定6类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方法、3项工业机器人整机安全认证实施规则;搭建检验检测“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检测数据安全准确;在24个地区启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支撑产业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始终坚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有力有效有感的举措,为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的,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具有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等特征。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命脉。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格局中,我国始终遵循国际通行贸易规则,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全球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让每一份信赖能够经受考验,让每一个创造成为现实,让每一次决策得到技术赋能,让每一吨碳排放都纳入“质量账本”,让每一项贸易规则与国际接轨。
为保障供应链质量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商用燃气燃烧器具等12种高风险产品纳入CCC认证管理,CCC产品目录增至17类106种产品,“保安全底线”作用更加有效。同时,我国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农产品“全链条认证体系”,推动医疗机构辐射和放射检测“两检合一”,聚焦人民群众“舌尖上”“车轮上”“屋檐下”安全开展检验检测综合治理。
为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市场监管总局积极推动“质量强链”,填补合格评定能力空白,推动在工业母机、机器人、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建立质量认证制度;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实施20项关键技术和仪器设备攻关,布局建设汽车芯片、氢能装备等14家国家质检中心。
为推动供应链智慧转型,市场监管总局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数智化转型,探索智慧监管模式,搭建CCC认证全过程监测与追溯平台,建立认证机构穿透式风险预警机制。
为健全供应链绿色体系,市场监管总局牵头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批准5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审定核查机构,强化煤电行业的碳核查检测数据质量保障。
为构建供应链全球网络,市场监管总局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自贸协定谈判并达成合格评定相关条款;联合8部门发布实施《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方案(2024—2030年)》;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51份双边合作协议。
当好市场经济的“信用证”、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在与全球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同时,行业发展质量实现整体提升。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认证机构1225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425万张,获证组织总量112万家,检验检测机构5.3万家,年报告出具量5.5亿份;认可规模、认可制度的齐全性、国际化参与度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效显著、防范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果断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作用有效发挥、助力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公信力建设筑牢根基,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质量纽带”,必将与全球供应链共建未来,在打造全球贸易新规则、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织牢全球供应链互信网络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