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莫让“算法”成“算计之法”

2025-05-26 12:36:33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算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时时处处。刚搜索了某方面内容,类似推送就源源不断“投喂”过来;孩子在上学的家长经常收到关于补习班、升学辅导类的信息;养生类谣言就像长了眼睛,专挑老年人推送……算法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知不觉间操控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然而,这种改变有一定的风险。算法是把“双刃剑”。近年来,算法的不合理应用引发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一系列问题。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行业群体,也因算法诱发行业性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算法”是“算法推荐技术”的简称,它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喜好等,进而精准化地向其提供推送服务。2022年3月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该规定将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餐饮外卖平台、社交平台等几乎所有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纳入监管范围。

尽管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行业市场监管,但平台企业在算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网络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内容同质化产生“信息茧房”,是算法被诟病的最大问题之一。“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个性化推荐算法以用户既有偏好为导向,不断强化内容选择,这会使用户反复接触相似观点和信息,久而久之就结成“信息茧房”。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会限制用户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全面认知,影响其对社会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

算法关乎流量,而流量直接与利益挂钩。一些平台企业为了利益会过度利用算法,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表现。平台企业通过算法对其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费及行为习惯等多个标签的用户画像,从而对不同用户实施差异化定价。这种算法歧视一度甚嚣尘上,买机票、网约车、网购等,都可能被大数据“杀熟”。

此外,过度利用算法会使平台内容生态趋向肤浅化、碎片化,优质信息被边缘化,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技术弱势群体缺乏辨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容易受到算法推荐影响,出现“诱导沉迷”问题;算法所利用的信息数据容易被用于商业操控或第三方非法交易,会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算法的运作机制对用户不可见,这种“黑箱”操作不仅削弱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也使得算法可能被用于操纵舆论、控制热搜,从而影响信息的公正传播。

滥用算法的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个人信息权益,也给网络空间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别让算法成为“算计”,成为网民共同心声。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直指“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专项行动收到很好成效,基本实现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责任落实”的目标。

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督促下,头部平台也采取行动,调整和优化算法推荐规则和功能。前不久,抖音、小红书、快手等60余家重点网络平台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承诺完善算法推荐内容审核,开设专门网站、频道或账号集中公开算法规则原理,开发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完善用户兴趣偏好管理服务,提升算法推荐内容多样性。

算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相关监管部门要开展常态化巡查,督导信息推荐算法平台持续优化算法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则,不断提升推荐内容质量,探索多样化“破茧”路径,创新用户赋权功能,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观象台】

(责任编辑:陆明)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