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文礼 实习记者刘松瑶)“95后已成为关键购车群体。”5月20日,市场研究机构君迪(J.D.Power)发布2024年中国车市95后群体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消费渗透率突破50%临界点,95后消费者在新能源车市场中占比26%;95后消费者购车价低于市场均值,但正逐年攀升。
据了解,报告归纳了95后消费者购车决策过程中的10个特点,并结合年轻群体对于目前汽车产品质量与设计的体验评价,进一步推导出针对该群体的产品分级管理策略与策略中的核心关注点,旨在为车企制定精准化产品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报告指出,95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理性且高效,该群体有极强的成本意识,较为在意产品是否真正契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表达,其价值主张正重塑车企的产品研发逻辑与品牌传播策略。
线上“种草”替代熟人推荐,“网友口碑”动摇消费决策。报告认为,95后消费者是对官方品牌渠道最不“买账”的一代,该群体更倾向于从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数据显示,95后消费者对专业汽车网站、短视频、种草平台的使用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消费群体,而对品牌官网的使用率则为全人群最低。
“渠道偏好与内容需求的变化,迫使汽车厂商重新构思其营销策略,转而将社交体验等作为营销核心方向。”据君迪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很多成功的营销案例,就是通过弱化品牌权威感、强化用户参与度的策略,构建起了同95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产品颜值、先进配置成为年轻人购车‘最强驱动力’。”报告认为,在购车动因中,颜值、配置等因素对于95后消费者有更强的吸引力,但车企在宣传产品时,应慎重将此类属性当作核心卖点。
据了解,这些特质也同样是造成“战败”(即未转化为成交)的主要风险点,因为一旦消费者认为这些要素在实际体验中未达预期,车企将面临客户流失的状况。例如,在操控方面,95后消费者对于车企在驾驶操控上的“基本功”是否过关极为在意,给出的差评集中在汽车性能不佳与异响/噪音方面,包括方向盘调校、底盘反馈、刹车系统等。
在颜值方面,95后消费者更为关注车身线条(引擎盖的造型、车顶轮廓线的造型)、后备箱/背门的造型、车轮/轮胎的设计、全景天窗等因素,更加追求科技感的视觉效果和细节处的个性表达。
在服务接触体验方面,95后消费者对效率与态度的要求较高。报告指出,该群体追求迅速的信息反馈,若服务节奏拖沓,满意度则会明显降低。此外,95后消费者对于交易透明化和信息对称性有着强烈的诉求,如果在购车过程中,有未被告知用途的额外费用等,该群体对品牌的好感度会明显降低。
该报告建议车企强化信息数字化、过程透明化等举措,将其作为与年轻消费群体建立信任的基本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