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何 可)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成立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ISO/TC 8/SC 27),秘书处设在中国。这是ISO自成立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5月20日,在交通运输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ISO/TC 8/SC 27主席李义明表示,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点,其标准的统一与协调直接影响全球物流链的效率和质量。建立ISO港口码头技术机构将促进全球港口码头在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可持续发展。首先,统一的港口标准将减少技术壁垒,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港口间的船舶、货物和信息流动,提高全球物流效率。其次,标准化的港口设施和作业流程,能够有效降低船舶在不同港口间的适应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贸易货物通过海运运输,海运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支柱。港口作为海运重要枢纽,是全球贸易顺畅流转的关键保障。国际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为港口协同发展提供了规范指引。近年来,我国港口在技术创新与绿色智慧转型发展等方面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行,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球经贸持续稳“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介绍,我国高度重视港口标准化建设,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在港口建设运营特别是码头建设指南、作业要求、操作规范、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构建了以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港口标准体系,为全球港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重要借鉴。新成立的ISO/TC 8/SC 27,将以推动全球港口码头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为工作方向,积极汇聚全球力量,着力在港口码头生产作业、系统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引领全球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当前,港口已成为我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港口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沿海港口总体规模世界领先,全球货运、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了八席和六席。港口智能化发展方面,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自动化码头集装箱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也由中国港口创造和保持。2024年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代表先后到访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对我国港口码头的标准化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义明表示,未来将充分依托ISO港口码头技术机构,开展港口码头作业、设施、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制定。通过制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码头国际标准,使标准成为港口行业发展的核心引领,有效凝聚全球共识,共享先进适用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孙维介绍,标准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适应全球化新趋势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已与71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国际机构签署了125份合作文件,发布2300多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累计推动超过1.4万名中国专家注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为国际标准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