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儿童智能手表首次开通支付功能时,应征得监护人同意等。
以前的儿童手表只能看时间,联网升级后的儿童智能手表也只能提供定位和紧急通信联络等一些简单功能。而现在的儿童智能手表功能越来越强大,集定位、通话、社交、娱乐、学习、购物、拍照、搜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更像是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机”。
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这差不多相当于每3名儿童中就有1名有智能手表。而且,儿童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还在快速增加。
可以说,儿童智能手表正在成为未成年人的“标配”。儿童智能手表为家长提供了实时便捷的监护手段,也给儿童打开了一扇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然而,随着儿童智能手表日渐普及及其功能日益增多,伴生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引起社会关注和担忧。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一份关于儿童智能手表消费的调查报告显示,儿童智能手表消费领域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因设计或应用疏漏,儿童智能手表产品在使用中可能被非法窃听,导致信息泄露。线上调查数据显示,17.11%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儿童手表存在许多信息安全漏洞,一旦被恶意软件入侵就变成“行走的偷窥器”。
除信息安全问题之外,部分儿童智能手表还存在违规扣费、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等问题。不少家长在网络平台投诉反映,在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的前提下,儿童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就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还存在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问题,儿童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儿童智能手表对App缺乏监管和筛选,用户可以轻易搜索到色情、暴力、有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不良内容。比如,小天才等多个儿童智能手表头部品牌的多款产品曾因智能回答功能陷入争议,出现诸如“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发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等严重错误回答。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危害更甚。
在此背景下,制定出台《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可谓正当其时。该标准征求意见稿从外观安全、电池安全、生物特征识别、网络安全、网络防沉迷、付费管控等18个方面,对儿童手表的安全技术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关于网络安全,征求意见稿提出儿童智能手表应制定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在儿童智能手表操作系统或儿童智能手表管理端相关界面公开展示,供监护人查阅、复制或下载后查阅。关于网络沉迷防治,征求意见稿分别在时长管控、应用管控、付费管控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为保障产品内容安全,征求意见稿规定,手表内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且语音问答应用提供的信息要来自固定知识库,其内容需选用面向未成年人的正规出版物;手表在非语音问答应用中确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使用模型要通过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针对目前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种种乱象,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手表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不可设置开屏广告,手表端应用程序不能进行充值等。这些规定要求有的放矢,有利于从源头规范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相信随着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出台完善,市场监管日益严格,儿童智能手表将告别“不务正业”,真正回归儿童服务属性,回归保护未成年人的初心。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