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2023年,世界首条具备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在该公司投产;2024年,旗下冷轧公司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标杆,并入选全球“灯塔工厂”;2025年,获评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被世界钢铁协会授予首批“《可持续发展宪章》成员”称号……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股份”)在奋斗之路上,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
从传统钢厂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国有企业,首钢股份靠什么?“我们把推动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竞争力,利用好数智赋能、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三大利器’,持续提升‘制造+服务’能力,持续保持产品优势、服务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打造比较竞争优势;继续发挥绿色低碳的示范作用,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加强‘绿钢’产品开发,提升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首钢股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冷轧公司车间内,干净整洁的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车间顶部的起重机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地面钢卷进料由机器人自动完成;质检实验室内,AGV小车通过机械臂将待检材料精准移送至检测设备,全流程实现无人化作业;智慧管控中心里,一块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生产、质量、仓储、物流等环节,大模型技术、中控智能化操作让“钢铁智造”成为现实。这样的“数智”生产,是从前的首钢人想都不敢想的。
2005年6月30日,首钢炼铁厂五号高炉停产,标志着首钢集团这一世界特大钢铁企业搬迁行动正式启动。作为首钢集团的核心上市平台,首钢股份随即开启转型发展之路——全面整合首钢钢铁主业资源,锚定高效制造、高品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四大方向,依托前沿科技革新与系统低碳行动规划,持续提升制造服务水平,优化产业效益。
咬定创新不放松,得以让首钢股份走上智能化转型升级道路。搬迁调整后,作为首钢钢铁主业的主要载体,首钢股份点燃“数智引擎”。2024年,首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83.11亿元,首钢股份及其旗下首钢京唐、首钢冷轧、首钢智新均已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如今,该公司设立数智化转型中心,建成跨地域、多基地、一贯制的产销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当前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过91%,“一键式控制”工序达到51个,应用240台套工业机器人,建设无人化智能库区15个,应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建立数字劳动力平台,搭建流程机器人26个用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新时代的首钢,早已不是‘傻大黑粗’的传统钢厂。现在,我们能以钢为纸,做成明信片、录取通知书等。”首钢股份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类书签等使用的是首钢自主开发的薄如蝉翼、平似镜面、刚柔相济的“5G钢”。5G钢又称蝉翼钢,具有超薄规格,仅有两根头发丝直径的厚度,最薄仅0.07毫米,主要为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等用钢。
此外,首钢股份研发的新能源电工钢解决了低损耗、高转速、高扭矩“不可能三角”难题;研发的直径仅为0.01毫米的“蚕丝钢”,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
首钢股份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构建并运行“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坚持“创新、引领”“及时、高效”,统筹推进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冷思考”与现场技术支持、技术移植和承接属地特有技术的“热实践”相结合,改革研发机构和组织模式,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股份第一竞争力。
一系列技术赋能的转型举措带来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首钢股份拥有34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累计推出56个首发产品(含9个全球首发),开发9项首创工艺(含8项全球首创),研制4台套首开设备(含1台套全球首开)。在知识产权方面,首钢股份已获392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379项,并斩获13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同时,该公司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已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等各级标准182项。
据了解,首钢股份还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石和行动指南。该公司围绕国家低碳战略和客户降碳需求,坚持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线,积极推进极致能效与减碳技术实践。作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首钢股份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治理,保持河北省环保绩效评价“A级”。为了履行社会责任,首钢股份在行业内推广超低排放成果,拓展超低排放评估监测、绩效创A技术咨询、环保管家业务,累计服务35家钢铁企业,推进行业环境治理水平提升。
“下一步,首钢股份将持续推进卓越绩效模式,将追求卓越理念和价值创造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钢铁上市公司而不懈努力。”面对未来,首钢股份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