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玉成
从蒸汽机轰鸣的工业革命时代,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力发展的今天,计量始终是人类进步与创新的基石。
2025年,全球科学界迎来一个意义非凡的纪念日——《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一个半世纪前,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的这一公约,宣告了人类首次以科学理性为基础,建立起全球统一的计量体系。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标准的革新,更是人类文明迈向协作与共享的关键一步。
《米制公约》是“米制”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采用相互不同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标准,严重阻碍了贸易与科技交流。进入18世纪,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得统一各国测量单位制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法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以自然常数为基准的“米制”,将“米”定义为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为立方作为容量单位,定名为“升”;以1升的纯水在4摄氏度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单位,定名为“千克”。这种单位制完全以“米”为基础,因此得名为“米制”。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米制公约》。公约的签署打破了封建时代以君主身体尺寸或随意实物定义单位的传统,将计量从权力象征转化为公共知识。为纪念《米制公约》的签署,每年的5月20日被定为世界计量日。
回望《米制公约》的150年,可以说是一部计量不断演进、不断革新的史诗。从20世纪前,单位依赖实物基准,到1960年,国际单位制(SI)正式确立,单位定义开始转向基本物理常数,再到2019年,SI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改由常数定义,人类迎来了科学发展进步的一座里程碑。“用宇宙常数丈量万物”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计量的统一和革新,也悄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跃迁。工业制造中,流水线上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产品,依赖精密测量;全球化贸易中,集装箱尺寸、药品成分、碳排放数据的全球可比性,皆植根于SI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依靠标准物质检测疫苗效力;芯片纳米级光刻等尖端科技突破无不以超精测量为基石——计量,早已超越了“尺与秤”的范畴,成为促进平等和提升全人类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
《米制公约》签署后,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国际计量局(BIPM)也随之成立。各成员国通过该组织共同开展计量科学与计量标准有关工作,以确保全球测量结果可靠。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国际合作,将科学原则注入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现在,基于计量的人类协作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南极古老冰芯中的同位素测量数据由30国实验室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在48小时内传遍全球、国际空间站上的实验设备融合多国计量标准……150年前《米制公约》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成长为跨越国界的科学共同体精神。
站在150周年的门槛上,我们既回望历史成就,也要直面计量正面临的新挑战。在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BIPM对未来计量科学发展进行了前瞻性谋划,并表决通过7项重要决议,为未来计量科学发展指出了新的战略方向。其中,《CIPM战略2030+》正式揭开面纱,提出了全球计量界需要共同应对的七大“新兴计量需求”,包括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与生命科学、食品安全、能源、先进制造五大领域及数字化转型和“新”计量两大主题。
从巴黎档案馆中泛黄的公约文本,到国际单位制中跃动的自然常数,计量始终是人性中追求真理、秩序与联结的明证。我们大胆畅想,当人类未来在星际间传递数据,或在虚拟现实中构建文明时,他们仍将受益于150年前那个关于“共同尺度”的承诺——因为衡量万物,终是为了丈量人类共同体的无限可能。
米制全球应用150年大事记(节选)
1875年5月20日
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国际计量局(BIPM)由此成立。
1889年
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批准了新的国际米原器和千克原器:这是迈向米制国际统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21年
对《米制公约》进行修订,将活动范围扩大到电学、光度和辐射度领域。这是扩展至所有领域的第一步。
1927年
第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国际电学咨询委员会(CCE)成立。199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将其更名为国际电磁咨询委员会(CCEM)。
1933年
国际光度咨询委员会(CCP)成立。1971年10月更名为国际光度与辐射度咨询委员会(CCPR)。
1937年
国际测温学咨询委员会(CCT)成立,并于1939年召开首次会议。
1946年
光度单位——新烛光(new candle)与新流明(new lumen)的定义正式确立,并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1952年
国际米定义咨询委员会(CCDM)成立并召开首次会议。1997年,CCDM更名为国际长度咨询委员会(CCL)。
1954年
CGPM批准将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分别作为电流、热力学温度和发光强度的基本单位,并成立单位制委员会。
1956年
CIPM通过了秒的新定义,并成立国际秒定义咨询委员会(CCDS)。1997年,更名为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CCTF)。
1960年
第11届CGPM通过了国际单位制(SI)的名称,该单位制基于6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大会通过了基于氪86辐射的米的重新定义,并批准了由CIPM建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给出的秒的新定义。
1967年
国际单位制咨询委员会(CCU)召开首次会议,该委员会成立于1964年,取代了原有的单位制委员会。
1971年
第14届CGPM新增了一个SI基本单位:摩尔,这是SI的第7个基本单位。
1975年
BIPM迎来100周年庆。同年5月,第15届CGPM召开,以庆祝这一重要里程碑。大会批准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983年
SI基本单位第一次基于基本常数光速定义。从此,米是光在真空中于特定分数秒的时间间隔内行进的路程长度。
1993年
国际化学和生物咨询委员会(CCQM)成立。
1999年
CIPM制定的《国际计量互认协议(CIPM MRA)》正式建立。全球共有251家机构参与该机制。
2018年
4个SI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包括质量单位,这是最后一个由实物基准定义的单位。
2019年
2019年5月20日,修订后的SI正式生效。
202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3年11月召开的第42届大会上正式认可每年的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WMD)。
2024年
成立两个跨领域论坛:气候变化与环境任务组(CIPM-STG-CENV):作为气候变化与环境相关计量活动的全球协调中心;计量与数字化论坛:就SI数字框架以及全球数字化转型对计量和国际质量基础设施的影响向CIPM提供战略建议。
2025年
《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庆。
来源:BIPM 官网 翻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蔡 娟 朱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