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妈妈,该吃降压药了!”上午8点,88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家中,一个呆萌可爱的智能设备准时发出语音提醒。这可不是普通闹钟,而是能陪老人聊天、教老人做操的“AI养老伴侣”。记者采访获悉,这款充满温度的智能设备,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造”团队的最新发明。
(据5月11日《扬子晚报》)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医养护理人员不足和高护理强度人口增多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从需求、生产、供给3个环节发力,解决传统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专业化和智能化,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5G技术、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康养的价值逐渐凸显,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不少养老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然而,碎片化的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要想让这些数据释放出最大价值仍有功课要做。
毋庸讳言,填平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在摸清老年人真实需求基础上,还需要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一方面,智慧养老服务要想办法吸引真实流量和社会化资源,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同时,在尊重老年人隐私、依法开发使用数据的前提下,有效整合碎片化数据;另一方面,发展智慧养老,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打破机构之间的边界,把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及养老机构整合形成新的组织,通过网络进行协同。
养老服务本质是服务而非技术,而服务的最大特征是以人为本,智慧养老服务尤其如此。如果在智慧养老产品开发过程中仅重视技术端与技术产品,忽视老年人的体验和真实感受,就会使技术成为冰冷的服务机器。一方面,为老年人设计研发产品要植入人文关怀要素,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方要建立消费反馈机制,收集老年人对智能产品体验后的评价,据此判断产品或服务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智慧养老技术应用过程中,应通过人文温度与温情治理消弭技术的“寒气”,使智慧养老服务成为有情感的、温暖化的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