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5月,张学友、莫文蔚、朴树、郑钧等歌手陆续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演唱会。为将演出市场“流动的GDP”转化为“留驻的消费”,南京市围绕门票作文章,给消费者发出“大红包”——多个部门共同发起“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 乐享‘1+3’优惠活动”,消费者凭一张演唱会(赛事)门票,可享受游览景区、住宿餐饮、商场购物三重优惠。
以“票”为依托,放大“票+”效应,拉动消费增长,并非南京市首创。前不久,刀郎、陈奕迅等歌手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演唱会。为迎接歌迷,海口市相关部门联动涉旅企业推出“演出门票即通行证”优惠计划,11家景区实施门票减免政策,五大免税店开展正品折扣活动,核心商圈也同步推出特色消费体验,着力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生态,全面升级文旅消费体验。
时下,以演出门票为代表的票根经济正在悄然兴起。所谓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门票等票务凭证,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转化为优惠凭证,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票根经济通过科技赋能、IP衍生、场景多元等多重路径,串联起商旅文体展多元业态,形成消费链延伸,成为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票根经济本质是一种联动经济模式,它以票根为纽带,推动消费从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转型,刺激更多消费行为。这种经济模式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受益之外,商家也能从票根经济中收获多重利好。商家参与票根经济活动,可以与其他行业商家合作,吸引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目标客户群的消费者。同时,商家与不同领域的品牌或机构进行票根联动,能够借助合作方品牌影响力和客户群体,增强自身品牌的曝光度。而围绕票根设计的消费闭环,可使不同商家之间相互引流,形成良性的消费循环。
票根经济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地方消费市场增长形成巨大促进作用。票根经济将分散的、独立的、碎片化的消费场景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消费生态,可以提高消费市场的整体活力和效率。票根经济作为一种新消费模式,鼓励经营者开发更多与票根相关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据调研机构估算,每1元音乐会门票可带动7元以上综合消费。有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为64.2%。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带动观众吃住行等综合消费超过2000亿元。今年“五一”假期,许多二三线城市加入“五一”演唱会阵营,带动当地酒店预订创新高。如安徽省滁州市,凭借葫芦果音乐节,带动当地酒店预订增长2.4倍。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票根经济也遭遇“成长的烦恼”。目前,票根经济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与商家让利,缺乏长效收益分配机制,部分商家因成本顾虑参与度低。相关数据尚未实现跨行业共享,联动效果评估存在障碍,政策制定缺乏数据支撑。现有纸质票根易被伪造,而电子票根则需打通多平台接口,部分场景的兑换流程繁琐,影响消费者体验。一些地方票根联动消费仅停留在简单折扣层面,缺乏基于用户需求的深度定制,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
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票根经济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引导。要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合作机制,融合商务、文旅消费的各类资源,推动景区门票、演艺门票、文体活动门票等文旅活动票根与餐饮、商圈、商超等消费挂钩。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到票根经济体系中来,推动票根经济产业链完善和发展。打破地方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税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为票根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经营者依托大数据等手段为用户精准画像,创新融合消费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优惠和服务,持续创造新消费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