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生物降解材料PBAT国家标准
新增多个关键指标并按应用场景精细分类
本报讯 (记者何 可)羧基含量收紧至20至30mol/t,新增鱼眼数量、PTA(对苯二甲酸)比例等关键指标……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修订发布GB/T 32366—2025《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国家标准,旨在提升生物降解材料家族主力之一的PBAT产品质量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和(或)特定条件下(如堆肥),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物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塑料。目前,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主,其中,PLA(聚乳酸)和PBAT合计产能达到目前生物降解塑料总产能的80%以上。
此次标准修订主要涉及羧基含量的调整,由原先的不大于50mol/t调整为20至30mol/t之间,并针对不同级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同时,新标准还增设了PTA比例的限制,以进一步规范产品的组成。鱼眼(晶点)的个数也被纳入新标准中,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此外,新标准还对熔点要求进行了调整,从原先的110~145℃调整为115~125℃,以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通过这些修订,新标准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PBAT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应用,推动生物降解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PBAT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代表,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市场上涌现出众多高性能产品。然而,原标准自2015年发布以来,已难以适应当前产品的性能需求。新修订的标准更加注重实用性,对PBAT树脂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性能要求,提出了更科学的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新标准将PBAT树脂划分为,包括用于购物袋、垃圾袋等生产的挤出薄膜级,用于农用地膜等生产的地膜级,以及用于淋膜纸、刀叉勺和泡沫箱等生产的流延级、注塑级和发泡级。
据介绍,新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提高PBAT产品的整体质量、保障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执法依据,使监管有据可依,消费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