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
□ 胡立彪
近日,中央网信办组织对App(应用程序)、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检测,墨迹天气TV版、医家等15款App因涉个人信息收集问题被通报。前不久,公安部网安局联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通报,67款App被检测出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其中不乏行业头部App和政务App。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被视为“数字宝藏”,既重要又脆弱。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个人信息权益保护老问题与新风险叠加。一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肆意收集、滥用个人信息,严重侵害用户合法权益。一家调研机构近期发布的一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消费体验的调查报告显示,超七成消费者表示遇到过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泄露的主要渠道包括公共场所、网络购物/快递物流、社交媒体等;消费者认为,企业对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技术手段更新迅速,安全防护措施难以跟上等,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已存在多年,可称顽疾。社会民众对此反映强烈,呼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从2021年的351款App被通报、25款被下架,到2023年的专项治理中87款App被点名,再到现在82款App被通报,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这表明了政府部门依法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难治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个人信息是一种数据资源,商家通过收集个人信息可以对用户进行“画像”。广告投送方根据这种“画像”所呈现的特征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可以促进产品完善,提高成交机会。App收集个人信息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这也增加了治理难度。个人信息处理者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普通用户与其存在信息落差,很难及时意识到信息被过度收集,这就导致维权的可能性和效率降低。
由此可见,根治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要盯准利益源头,用法律之剑斩断所有利益链条。第一要务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内涵,提出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强制性要求“不得过度处理”个人信息,并附加了“征得自然人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等处理个人信息的4个条件。这为制定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环境日益完善。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执法。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政策的协调衔接,对个人信息保护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重点整治,依法加强监管。在行业层面,通过一系列举措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与使用行为,明确法律红线,督促企业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加强教育宣传,增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切实提升消费者对各类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的识别与判断能力。与此同时,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范围,形成“公益诉讼+跟进监督+治理建议+专题调研+协作机制”的个人信息闭环保护模式,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