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小红书宣布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实行双休制,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可以让员工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体现人性化;也有人认为,此举可能会降低员工收入,甚至造成“隐性加班”。
所谓“大小周”工作制,是指一些企业采取一周休息一天、下周休息两天的单双休交替休息的工作制度。这一工作制度在互联网企业较为普遍。前些年,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相关企业获得巨大成长机会。为应对大量工作业务,一些互联网企业要求员工加班,并形成工作制度。通过“大小周”工作制,企业在不增加员工数量的情况下,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从而提高产能,实现更大收益。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这一规定通过明确工作时间的上限,促使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确保劳动者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小周”工作制虽并不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但企业在执行该工作制过程中,往往突破工作时间上限,带来诸多问题。
一些企业实行“大小周”工作制,目的在于实现更大收益,这决定了企业向内有“强执行、高绩效”的要求。将延长工作时间与获得高绩效挂钩,必然导致企业强制员工延长工作时间,于是加班成为工作常态。但现实中,加班并非与高绩效正相关,有时恰恰相反。一方面,员工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与生活失衡,身心俱疲,往往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当加班成为工作常态,员工即使可以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也会故意拖延,导致“无效加班”。另外,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应为员工加班支付加班费,而为“无效加班”付费则成为企业额外的负担。
正是看到延长工作时间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取消“大小周”工作制。事实上,早在小红书之前,已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取消了“大小周”工作制。2021年,快手宣布自当年7月1日起全面取消“大小周”工作制。随后,字节跳动也宣布于同年8月起取消该工作制。与此同时,大疆、名创优品、小鹏等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将加班、会议、周报等纳入改革范畴,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无效劳动。
有研究机构发布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已经走过快速扩张阶段,企业营收状况没有初创时期那么好,不少企业开始控制人力成本支出,其手段之一便是缩短加班时间,压减加班支出。一些企业不再追求延长工作时间的“量”,转而把精力投入到产品和技术创新上,追求合理工作时间的“质”。这也意味着,互联网行业正打破“工时内卷”,寻求从“人力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型。不少企业实践表明,保障员工休息时间,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增强企业创新力。
当然,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并不必然带来效率提升,关键要看企业如何将体现更高效率的工作机制落实到位。企业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员工的无效加班。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合理分工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员工能够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企业要完善加班补偿机制,避免出现“隐性加班”。企业应明确加班的认定标准,确保员工的加班行为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探索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加班需求。企业还应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工作与生活的边界,避免员工在休息时间被工作事务打扰。前不久,美的因推行18点20分催员工下班的政策而上了热搜,这一举措显示了其对员工生活质量的关注。
落实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需要用人单位主动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也需要政府方面推动。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小红书等企业取消“大小周”工作制,或许预示着互联网行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拐点。互联网企业应意识到,只有把员工从无意义的加班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工作的价值;也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激发更多创造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