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规范化 品质化 个性化

2025-05-08 15:27:39 中国质量报

规范化 品质化 个性化

山西积极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推动校服质量提升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2024年,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纤维质量监测研究所共检验736批次校服,其中合格728批次,合格率达到98.9%。这一数据背后,是行业规范、技术升级与文化赋能的深度交织。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山西省教育学会校园服饰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会长郭雷,解码山西校服质量提升的“破局之道”。

“山西省校服行业已形成232家会员企业、38家优质面辅料供应商的生态体系,覆盖设计、生产、检测全链条。”郭雷介绍说,专委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秉承服务学生、注重品质、规范发展的理念,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宣贯、行业自律“三驾马车”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得到了市场监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及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专委会积极组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为会员企业讲解先进的原料选购、生产工艺、质量把控要点等知识,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积极进行校服标准宣贯,让企业负责人和一线生产人员深入了解并严格执行包括《中小学生校服》《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等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同时,制定出台《山西校服行业规范自律10条》,要求企业遵循市场规律,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全方位质量管控体系;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完善售后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规范广告宣传;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业交流;通过行业自律,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前两年相比,不合格检出率明显降低,这说明我们在提升校服质量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郭雷表示,尽管合格率持续攀升,但当前仍存在4个共性难题:一是面料的色牢度不达标,可能导致校服在日常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褪色,影响美观和使用寿命;二是绳带长度超过标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意外伤害;三是校服的标识问题,包括标识不规范、耐久性标签缝制位置不正确等,这些问题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校服材质等信息的认知;四是反光校服缝制不规范,其中在缝制部位、宽度长度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对于问题校服该怎么处置,郭雷表示,一旦发现校服存在问题,企业会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相关企业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对存在缺陷的校服实施召回。“专委会也会对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郭雷说。

从“千篇一律”到“一校一品”。郭雷认为,山西校服正经历材料革命、工艺升级、文化赋能三大转型,构建“质量—美学—安全”三维体系,朝着规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在规范化方面,专委会将持续开展标准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生产经营。同时,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随着消费者对校服质量和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专委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和采用更优质的面料,如天然有机棉、具有抗菌除臭功能的高科技面料等;引进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校服的制作精度和品质,如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用3D立体裁剪技术,使校服穿着更加舒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审美喜好,设计出更多款式新颖、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