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协同链条 构建服务网络
福建泉州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实现“加速度”
□ 高慧子 薛缤勇 本报记者 江 岱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以全链条协同为核心,构建起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的立体化网络,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福建省发展改革委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监测督导结果显示,该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位列该省标杆。截至目前,泉州市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4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7件,彰显出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提升。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高速通道”。面对企业对专利侵权纠纷快速处理的迫切需求,泉州市创新机制打造“简案快处”模式。今年,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抖音平台某款侵权男鞋向市场监管部门提起行政裁决请求,泉州开发区市场监管分局执法人员迅速响应,通过口头审理促成双方和解,被请求人停止侵权并当场支付1.5万元赔偿,从受理到结案仅用30日,相较以往3个月的办案周期大幅提速。
这一效率提升得益于泉州市率先实施的“一程序两指引”制度——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外观专利侵权判定指引及专利侵权取证固证指引。通过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泉州市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实现“加速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清除维权障碍,让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打造知识产权“零距离”服务网络。为精准对接经营主体需求,泉州市构建起“近距离、便捷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县域重点产业集聚区,泉州市已建成21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54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并重点推进丰泽、晋江两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福建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的设立,形成了覆盖“申请—授权—维权”的全周期服务链。
以智能制造、半导体产业为例,通过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快速预审通道,相关领域专利授权周期较普通渠道缩短90%以上,授权率提升60%以上,为新兴产业抢占技术高地赢得宝贵时间。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企业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专业指导,有效降低创新成本。
激活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泉州市将知识产权转化作为驱动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尤其在地理标志领域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泉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深挖“特定区域+特殊品质”的品牌价值,全市地理标志数量已达67件。其中,“晋江紫菜”地理标志的成功实践极具代表性。依托品牌效应,晋江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坛紫菜加工基地,产品覆盖全国及东南亚市场,年产值近31亿元,占据全国70%以上的紫菜加工品市场份额,带动上万农户增收致富,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
从快速维权的制度创新到全周期服务网络的构建,再到地理标志的价值释放,泉州市通过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不仅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更以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的创新驱动路线图。随着全链条协同机制的持续深化,这座民营经济大市正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