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京城文旅消费新生态
北京智能餐饮经营许可备案已达300+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在北京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铁轨旁,一台会“摊煎饼”的智能机器人正在“圈粉”。游客只需轻点屏幕下单,机械臂就会严格按照预设的程序和参数制作煎饼。制作全过程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每张煎饼的大小、厚度、配料比例等都与预设参数保持一致。这种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餐饮制作方式,通过恒温控制、定量出料等技术,既保留了传统美食风味,又保障了食品卫生安全。这份传统美食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全新的吸引力。
今年“五一”假期,北京市荣登境内最火旅游目的地之一。“智能餐饮+文旅地图”已然成型,智能餐饮设备为不同场景下的游客和市民提供不间断的便捷服务。
2024年7月11日,北京市发出全国首张热食类餐饮机器人许可证,智能餐饮设备悄然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该市已有48家企业获批利用自动设备进行食品制售活动的食品经营许可,设备布设在300余个点位,且均已备案。
为保障智能餐饮设备安全规范运行,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为每台智能设备建立专属“身份证”,对制作环境、加工流程等进行严格审批。从原料配送、加工环境、操作过程到成品检测,均通过了权威食品检验机构的食品安全效果验证评价。节假日期间,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企业按要求对智能餐饮设备进行维护清洁,在设备显著位置公示企业报修电话。消费者也可通过12345、12315热线或联系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咨询投诉,全方位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机器人餐饮服务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文旅餐饮消费格局。对游客而言,景区内智能餐饮设备出品稳定、价格亲民,不仅解决了“美食难觅”的痛点,还因其科技感十足的外观成为拍照打卡的热门元素;对于商家来说,一台智能餐饮设备可替代3名厨师,实现24小时无间断营业,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从城市发展角度看,300多个智能餐饮点位串联起“边玩边吃边体验”的消费链条,让各大文旅场所变身网红打卡地,有效拉动城市消费增长。
从胡同里的传统小吃,到科技感满满的“机器人煎饼”,变的是餐饮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北京正以“智慧餐饮+文化地标”的创新组合拳,重新定义“逛京城”的打开方式,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