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文达
“通过3MG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校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高位水平,学生的创新创业参与率达55.4%;标准化通识教育已累计覆盖全校32个学院的3000多名学生;已有两届学生拿到‘标准化与治理’微专业以及‘1+X’标准编审职业技能证书。同时,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标准化工程专业连续4年被评为‘A+’等级,为全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颇具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青岛大学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据介绍,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检验,该校凝练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大学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的“双专业+微专业+通识课”3MG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了解,标准化专业3MG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实施“标准化工程+金融”双专业模式,培养具有“学科基础+标准背景”的跨学科标准化专业型人才。该模式以微专业为切入点,将标准化基础课程与优势专业发展所需有机融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标准化素养的特色型人才,为企业输出胜任标准化岗位的急需人才;以标准化普及为基础,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培养具有标准化规则与意识的人才,为营造标准化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人才支撑。
青岛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3MG标准化人才培养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核心理念设计,其实现路径包括教什么、谁来教和如何教3个方面。
OBE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重视“情境中有意义学习的高质量的顶峰成果”。青岛大学将标准化人才培养分为跨学科、嵌入式、融养型3个层次,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此目标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OBE导向的师资配备围绕学生学习效果、未来职业发展选择最合适的教师资源。青岛大学构建主要由标准化专业教师、辅修跨专业师资、校外师资构成的标准化教学人才池。该校依托标准化师资的理、工、文学科背景,在通识课和微专业课程设置时,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匹配合适的专业背景教师;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开发专业大类的研究型项目,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应用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化和分层培养。校外师资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专家聘任、企业合作导师等方式将行业权威专家、实践领袖纳入人才池,设置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移动课堂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论和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实践性。
为促进高质量的有意义学习,青岛大学因材施教。跨学科人才培养采用“线下讲授+线上拓展+项目探究+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拓展,满足学生对差异化课程的需求,实现知识纵向分层和横向拓展,项目探究和社会实践为学生运用知识,内化知识提供了路径;嵌入式人才培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移动课堂+专题讲座+仿真训练”教学模式,最大化地为学生呈现相关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增强情境感知,实现标准化知识的情境应用,达到知识嵌入的目的;融养型人才培养采用“项目探究为主的翻转课堂+线上辅导”教学模式,以项目产出为导向,将知识点和方法贯通起来,配合线上辅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植入影响其终身的标准化“基因”。此外,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等也是重要的理论联系场景应用的途径。
“标准化专业3MG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标准化领域人才队伍学历化不足,标准化人才学理化水平待提升的需求,构建了标准化专业本硕博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实现了本硕博贯通式学历教育。其有效应对了社会对跨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标准化应用型、研究型等多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化人才的需求,同时对专业类、综合类大学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青岛大学相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