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何 可)近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发布2025年一季度全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和增量持续增长,但增速略有放缓,意味着充电桩建设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达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90.0万台,包含178.5万台直流充电桩与211.4万台交流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为984.9万台。自2024年底至2025年3月,全国累计新增公共充电桩32.1万台,同比增幅达75.3%。在公共充电桩建设方面,2025年一季度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态势。
在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方面,从2021年至2025年,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于2023年达到峰值。在增量方面,2021年至2023年为快速增长期,其中,2023年达到峰值(72.6万台)。2024年和2025年增量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报告指出,公共充电桩的快速增长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各地方公共充电桩建设规划以及建设补贴等政策密切相关。预计2025年公共充电桩将持续增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增速可能趋于稳定。
报告建议,未来需加速高功率快充桩布局,尤其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核心区域等高效补电场景,同时优化低功率桩的利用率(如分时电价引导)。政府可通过补贴或标准制定推动超快充技术落地;企业需平衡高功率桩的投入产出(如与车企、电网合作)。同时需提升用户对快充便利性的认知,推动车企加快高压平台车型研发,形成“车—桩—网”协同发展的生态。
目前,全国公共充电桩市场呈现“低功率主导、快充渗透不足、超快充萌芽”的格局,与行业对高效补电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未来需通过技术升级、政策引导和生态协同,推动高功率快充设施普及,以满足用户需求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
针对各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低利用率地区提供“充电需求补贴”,吸引运营商进入下沉市场;推动“统建统营”模式,整合分散充电桩资源,通过平台化运营提高周转率;鼓励跨界合作(如与加油站、便利店共建充电站),降低土地与电力成本。
“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差异本质上是供需错配、技术短板与政策协同不足的综合结果。”报告建议,未来要以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用户需求和技术迭代,打造差异化充电服务,通过充电场站星级评价机制,引领行业从“比价格”向“比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充电服务品质,推动行业从重建设转向重效率、重服务、重品质,最终实现全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