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书写时代的“山乡巨变”

2025-04-11 20:56:08 中国质量报

书写时代的“山乡巨变”

——江西宜春强化品牌强农、质量兴农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周常青 凌 誉

本报记者 李培晞

春风掠过赣鄱大地,新翻的泥土裹着禾苗的清香。“此前,我的‘硒望’大米躺在仓库里无人问津,多亏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推出的乡村振兴行动,‘硒望’大米得以走出深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里卖出56元/千克的好价钱。”近日,在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富硒稻田里,种粮大户李德明手抚着新苗激动地说。

近年来,宜春市市场监管部门以“强监管、优服务、促发展”为主线,通过强化品牌强农、质量兴农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商标里的历史文化

在宜春市袁州区辽市镇,75岁的易冬妹老人珍藏着一枚铜制模具——刻着“易记”字样的油茶印戳,曾见证易家5代人榨制山茶油的岁月。2021年,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古村落普查中发现这枚尘封的印戳后,在宜春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启动了地理标志申报程序。如今,“袁州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古法制油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带动辽市镇周边的8个乡镇建成约1万公顷的油茶基地。

这样的故事在明月山下不断上演。万载的百合、万载罗城的土扎粉、铜鼓的竹键盘、靖安的椪柑、丰城的冻米糖……宜春市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梳理每寸土地的文化基因,用专业眼光打捞散落的农耕文明碎片,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知识产权。近年来,该市已新增地理标志商标8件,培育涉农商标1.3万余件,形成“一县多标、一镇多品”的品牌矩阵。

在樟树市中药材市场,樟树市市场监管局的质量监管员钟润兰,在往满是检测数据的笔记本上“加东西”。这位检测学硕士,带着该局相关团队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每包枳壳都能追溯到具体地块,就像给中药材办了身份证。”她说。数字化监管不仅让“樟树药帮”的金字招牌愈擦愈亮,更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万公顷。

标准田里的创新实践

在高安市石脑镇的智慧农田里,种粮大户陈建新通过手机,查看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去年,宜春市市场监管局、高安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农科院制定的《富硒水稻标准化种植规程》,帮他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现在种田像做实验,什么时候追肥、什么时候控水,标准手册里写得明明白白。”他承包的约200公顷稻田,硒含量稳定在0.15毫克/千克以上,溢价率超过40%。

这场静悄悄发生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宜春市的农业基因。近年来,宜春市市场监管部门主导或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70项、团体标准115项,将“宜春硒品”从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铜鼓县,笋干加工企业按照《即食竹笋》标准改造生产线后,产品合格率从78%跃升至98%;在奉新县,猕猴桃种植户按照《绿色种植技术规程》操作后,作物每公顷能增收3万余元。

标准化建设更催生出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在上高县,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促成食品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协议,将屠宰加工标准前移到养殖环节;在袁州区,民宿业主按照《硒泉养生服务规范》改造院落,让温泉康养有了品质标尺。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对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的鲜活注解。

村落间的初心之路

在宜丰县潭山镇院前村,宜春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党员周文军的办公室挂着有点泛黄的《市场监管部门乡村振兴工作守则》。在周文军的手机里,存着178个农户的联系方式。2024年,他为了给院前村的蜂蜜“跑下”SC认证,连续43天住在养蜂基地。“看着一罐罐蜂蜜贴上二维码走进大商场,比我自己女儿考上大学还高兴。”他一边用手抚摸着崭新的产品包装,一边开心地说。

夜幕降临,微风送凉,宜丰县潭山镇院前村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宜春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的党员与村“两委”成员、村民围坐在一起,开展村民夜话活动。

通过一次次的村民夜话,村里的许多难题得到解决。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居环境改善,再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乡风文明的培育弘扬,一条条发展建议,在交流碰撞中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我局驻村工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核心任务,以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党员的思想觉悟,夯实稳固乡村振兴根基。”宜春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

在宜春市秀江河畔,市场监管人的故事还在续写。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明月山,食品安全快检车已穿梭在农贸市场;当夜色笼罩赣西大地,“硒品直播间”里上演起新农人的带货秀。这支队伍用监管的力度、服务的温度、创新的锐度,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山乡巨变。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