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检验方法《饮料酒、饮料、茶叶及代用茶中对乙酰氨基酚等60种化合物的测定》(BJS 202404)由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于2024年12月22日正式实施。该补充检验方法是对原《食品补充检验方法 饮料、茶叶及相关制品中对乙酰氨基酚等59种化合物的测定》(BJS 201713)的修订,主要变化有:增加饮料酒基质和化合物氟氢可的松,解决饮料酒中非法添加解热镇痛类药物的检测方法的缺失。
响应打击非法添加的监管需求
原补充方法适用范围基质为饮料、茶叶及其相关制品,已成功应用于公安机关打击植物代用茶中非法添加的犯罪案件中,且发挥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型非法添加犯罪行为不断涌现,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和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中,发现多起白酒中添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案例。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销售渠道也发现,有不少白酒和配制酒以具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功能为卖点进行售卖。原有补充检验方法适应范围已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因此,为严厉打击饮料酒中可能存在非法添加药物的行为,有必要建立饮料酒基质检测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补充检验方法。
新增加的化合物氟氢可的松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与其他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其检测方法也与其他糖皮质激素类似。氟氢可的松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药效显著,存在潜在的滥用风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氟氢可的松常与其他糖皮质激素一起被列为检测目标。因此,经方法验证,将其列入新修订的补充检验方法标准检测范围内。
标准方法的先进性
标准方法检测原理如下:试样经有机试剂提取,经过滤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样品用甲醇或0.1%甲酸甲醇溶液直接提取,确保试样中非法添加物质全部转移至提取液中;固体样品粉碎提取,液体样品直接加入适量甲醇溶剂进行稀释,离心后利用多反应监测的方法进行多组分同时快速定量测定;60种化合物在标准中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符合要求。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
方法中部分化合物稳定性较差,且饮料酒基质以水和乙醇为主,通过大体积比的稀释过程可有效降低基质干扰和杂质含量。由于化合物数量较多,性质各异,净化过程对各个化合物回收率的影响不一致,可以通过调整流动相梯度达到化合物和基质共流物的分离。简化样品处理流程,有利于检测机构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行为提供更为及时的技术支持,显著增强执法时效性。多种化合物的同时检测相较于单一化合物的检测,提升了筛查效率并扩大了检测范围。
操作注意事项
由于方法检测化合物数量较多,检测机构存在仪器差异,测定前应通过调节质谱各项参数使灵敏度达到检测要求。必要时可以通过增加(正离子模式)或减少(负离子模式)流动相酸度比例,增加进样体积等方式增加质谱灵敏度。方法中正模式和负模式分析采用不同的流动相梯度,主要综合考虑正模式和负模式的目标化合物数量不同,负模式下的目标化合物相对较少,分析时间较短。如果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的灵敏度在正负模式同时采集模式下,仍然满足方法规定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要求,可采用正负模式同时采集的方式,使用正模式下的流动相洗脱程序,一次性完成样品的分析。
部分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体,定位时需注意分辨。如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地塞米松醋酸酯和倍他米松醋酸酯这两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它们的定量、定性离子对相同,保留时间接近,应确保检测系统能够分离两组同分异构体,并通过保留时间区分化合物。特别是阳性样品确认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单一标准品进行定位,避免化合物识别错误。
阿司匹林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甲醇、水等提取溶液中慢慢降解成水杨酸,因此不适应直接使用甲醇提取。方法中改用加入0.1%甲酸的甲醇溶液提取,可以抑制阿司匹林在溶液中水解的速度,但阿司匹林溶液提取后需尽快完成进样,超过12h后阿司匹林在溶液中会逐步转化为水杨酸。(供稿单位: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系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