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更好智能座舱产品体验
——访面壁智能CEO李大海
□ 本报记者 岳 倩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面壁智能”)CEO(首席执行官)李大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面壁智能在汽车领域的模式是To B-To C,首要任务是通过与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服务好主机厂,最终为汽车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智能座舱产品体验。
去年以来,端侧大模型上车日益火热。李大海认为,所谓端侧大模型“既要做好、又要做小”,即在做好大模型的同时,结合汽车等终端的特点,最终在终端上运行。
谈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李大海表示,技术创新开始往往是点状的,但随着点状探索越来越密集,最终会连成一片。在智能化领域,未来,谁更懂用户,能在各个层次上更了解用户,让用户觉得宾至如归,谁的用户黏性就会更强。在从点状推进到面状的过程中,谁能够有更好的性价比、更快的速度,竞争力就越强。
对于云端模型和端侧模型的关系,李大海认为,两者更多是协同关系,但在能力上存在差异。据介绍,云端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要全知全能,与人相比,其思考能力上限和效率都更高更强,适合处理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在纯云端方式中,仍有弱网、隐私保护等相关问题要解决,所以仍需要端侧模型以原生方式协同。他同时表示,基于提高用户体验的基本原则,大模型只有更懂用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能力。然而,云端对用户了解得越多,就意味着用户隐私信息越多的暴露,因此,隐私和可靠性都需要通过端侧模型来实现。
展望行业发展,李大海认为,未来汽车一定会变成一个超级智能体,就像大家在科幻电影《钢铁侠》里见到的贾维斯,每个人车上都会有一个贾维斯,知道用户喜好,能协助做很多工作,还能灵敏感知周围环境。最终,会成为让用户离不开的个人助理、超级智能体,这是智能座舱的演进方向,也是面壁智能努力的方向。
谈到为什么选择汽车作为端侧智能的终端落地载体。李大海解释道,汽车、手机都是全球出货量及影响力较大的终端,都是端侧模型适用的场景。相对来说,汽车更能够突出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和模型的价值。因为在汽车应用场景中,用户的手一直在方向盘上,更需要用语音与智能座舱交互,而且智能座舱也有更多的传感器去感知环境,所以汽车是更适合端侧模型落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