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免密支付 别为了便捷牺牲安全

2025-03-27 14:18:56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越来越便捷的支付手段让网络消费体验更加“丝滑”。但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方式在简化付款流程的同时,也成为一些平台和商家“套路”消费者的手段,暗藏诱导消费陷阱,埋下诸多安全风险。

前不久,山西消费者杨先生发现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宝在凌晨3点左右出现了7笔扣费,共计4526元。扣费账单信息显示,这7笔款项先充值进他的苹果账户,随后在一款手机游戏中购买了13次游戏道具。但杨先生从未玩过这款手机游戏,他怀疑自己的账户被人盗取,对方利用免密支付将钱转出。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有媒体调查,在社交平台和消费维权类投诉平台,有很多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5.9万余条相关投诉,涉及众多网络平台和应用。大量投诉反映用户在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户在不知情时被免密扣款、盗刷。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在淘 宝、拼 多 多、滴滴、美 团等多类平台上,都有免密支付服务功能。比如用户使用拼 多 多的免密支付功能后,单笔订单支付100元以内无需验证密码,支付渠道包括微信和支付宝。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一份关于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用户中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免密支付,且免密支付功能在各场景中的渗透率较为稳定,乘坐交通工具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渗透率高达76.5%。此外,免密支付也是电商平台的支付趋势,渗透率达54.9%。

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然而,不少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经济损失。从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免密支付的风险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手机等设备丢失或账号泄露后,不法分子可“零门槛”盗刷。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官方微博曾公布案例,有人捡到他人手机后,发现手机没有锁屏密码,且微信零钱有5100多元,于是分8次扫码免密消费,直到将微信零钱挥霍一空。二是小额高频盗刷的“温水煮青蛙”效应。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单笔上限,但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三是盗刷行为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或者在机主夜间熟睡时段完成,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面对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提高安全意识,在开通免密支付前,认真评估自身支付习惯与场景需求,对支付平台的免密支付设置进行细致检查,关闭不必要的免密功能。同时,定期清理已授权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权限,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窃取资金。在日常消费中,养成定期查看账单的习惯,一旦发现异常交易,及时联系支付平台或银行进行核查、冻结账户,留存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平台方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滥用或泄露用户信息。相关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也要关注免密支付侵权问题,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倒逼行业自律。

【大力提振消费·焦点观察】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