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丁 莹)3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在组织专家评审研讨的基础上,联合发布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据介绍,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涵盖多个消费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伴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出现的消费维权新问题,如预付式消费事后退费难、不法商家利用二维码骗取个人信息等;也包括消费维权中具有典型性的难点问题,如医疗美容虚假宣传问题、外卖使用虚假食材原料信息等;还包括特定群体消费中具有特殊性、代表性的问题,如销售伪劣农资损害农民消费者权益、保健品欺诈侵害老年人消费者权益等。
发布典型案例旨在以公益诉讼促进司法调解、司法诉讼、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制度效能提效消费维权,以法治力量推动消费环境优化升级。
据了解,此次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消协首次联合发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集中展现了检察机关与消协组织在食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预付式消费等重点领域构建全方位法治屏障的实践成效,双方加强合作,移送相关案件线索。消协组织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针对部分案件中取证难、论证难等问题,及时联动检察机关;充分调动外部专家资源,确保法律适用严谨、案件进展流畅;创新公益诉讼赔偿金退赔方式,在惩戒威慑不法商家的同时,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兑付,让权益保障可触可感。
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通过凝聚“检察监督+社会监督”的法治共识,充分释放公益诉讼制度“一人点火,万人取暖”的维权效能,有效弥补消费者经济实力薄弱、专业知识欠缺、个体分散的维权劣势,替被迫息事宁人的消费者发声发力、疏纡解困,让消费者免受累诉之苦,共享诉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