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依法规制“职业闭店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5-03-13 14:19:15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美容美发、运动健身、教育培训等预付式消费近些年比较盛行,但经营者卷款跑路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出现“职业闭店人”帮助经营者逃债的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依法规制“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乱象,维护市场秩序。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企业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一类人。他们利用变更、减资、破产清算等程序恶意闭店,“帮助”相关企业转移资产、逃避债务,并从中获取不义之财。“你只管跑路,我负责善后”,近年来,“职业闭店人”参与企业闭店逃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职业闭店人”盯上预付式消费领域,是因为这种消费模式更容易被其利用。通过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消费金额可以享受到优惠服务,这种预付式消费模式有利于解决经营资金困难,促进投资,也有利于降低消费成本,促进消费,在健身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较为流行。但是,因预付式消费具有融资属性,隐含较高单方违约风险。现实中,常出现经营者关店失联、“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问题,引起大量纠纷。“职业闭店人”正是应经营者应对后事之需出现的,他们的参与让预付式消费市场更乱了。

“职业闭店人”实施的闭店行为呈现跨区域化、隐蔽化和链条化的特征。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异地注册公司、设立多层股权架构、使用虚拟货币跨境转移资金等方式逃避监管。滥用公司登记便利化手段从事职业闭店活动,已形成一条黑灰产业链,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也是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冲击。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李世亮提交了一份关于对职业闭店行为加大治理力度的建议。他表示,“职业闭店人”已从局部消费纠纷变为系统性社会风险,这反映出我国预付式消费领域法律法规制度存在短板。现有法律法规对职业闭店行为的界定不够清晰,惩治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这使得不法商家可以轻易通过注销企业、转移资产等方式规避责任。消费者即使通过诉讼获得胜诉判决,也往往面临执行难困境。

依法规制“职业闭店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势在必行。第一要务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制定防范与处置职业闭店行为的相关条例,对“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列举典型违法行为。明确企业在更换法定代表人后短时间内闭店,若出现债务纠纷,应当同时追究企业前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考虑将恶意闭店行为纳入刑法惩治范围,对符合特定情形的闭店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职业闭店行为的惩处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明晰权责,加强合作,建立全国预付式消费经营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预付式消费相关企业的全方位监管。发挥信用监管作用,对那些反复进行职业闭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人实施行业禁入,并通过信用惩戒机制限制其高消费等行为。在消费者救济方面,应建立预付式消费专项补偿基金,对于小额损失实行“先行垫付、事后追偿”机制。同时,畅通维权渠道,建立在线集体诉讼平台,减轻消费者维权负担。

令人欣慰的是,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已于2月10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有证据证明申请人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注册资本或者注销公司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规避行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这一规定可以说是对“职业闭店人”的精准打击。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在探索建立预付卡预收资金存管制度,通过第三方机构保管资金、引入公证提存等方式,将预付资金提用权“关进笼子”,以保障消费者的预付金安全。这样做如同对商家跑路、“职业闭店人”套路的釜底抽薪。相信通过事前认真审核、事中严格监管、事后有效追责,“职业闭店人”的灰色产业链会被有效阻断,商家不能再轻易“跑路”,促使预付式消费市场走上有序健康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