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深耕银发经济 绘就幸福画卷

2025-03-11 14:18:52 中国质量报

深耕银发经济 绘就幸福画卷

——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 本报记者 贾润梅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人,守护“夕阳红”的银发经济,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从各地政府2025年工作安排来看,扩大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是重点。广东省提出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黑龙江省提出扩大数字、养老、托育等服务型消费,重点发展中医康养、智慧养老等银发经济;上海市提出深化智慧养老院等养老科技场景应用。各地从多方面着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

当前,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衣食住用行等实物需求,也有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新需求。

聚焦需求,要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新兴技术持续涌现,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走访,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质量、促进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的紧迫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智能适老科技产品,推动居家照护服务实现智慧化监管。”刘梅林给出具体建议。

世界那么大,老年人也想去看看。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对银发文旅话题十分关注。在他看来,要夯实消费基础、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激发消费潜力,让银发文旅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同时,加强文旅市场监管,让银发族乐享“诗与远方”。

除了文旅消费,老年合唱团、鹤发舞者群、短视频平台上百万粉丝的“时尚奶奶团”等自发形成的文化空间,正打破年龄界限,为社会注入新活力。

金李举例说,过去社会资源在养老领域布局不充分,基本上只能在温饱层面解决老人最基本的需求,很难照顾到文化、社交等高层次需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老年人的需求日益丰富多彩,包括文化、休闲、娱乐等多领域,带来产业发展机遇。

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空间很大,发展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有望达到30万亿元。但目前,我国银发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青春期”,还面临一些问题。金李提到,目前国家政策还不够系统全面,产业化尝试比较零散,导致大多数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未能获得可观、持续的收益,也遏制了更多企业家进入该产业的热情。因此,推动银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端要做好顶层设计,行业端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商业模式迭代优化。

“银发经济也是人文经济。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温度’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这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更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金李说。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