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郭御风建议
加速“人工智能+”产业落地 提升全球竞争力
□ 本报记者 贾润梅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任务。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全国政协委员、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感觉此举正当其时。结合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他建议通过强化人工智能全栈协同创新,来推动“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
郭御风建议,夯实拓展应用场景,加快“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应用场景和用户规模,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各行业的真实需求,结合复杂场景构建多模态行业大模型,推动大模型技术赋能行业智能化。通过打造标杆应用、试点项目等方式,逐步推广成熟方案,引领行业应用走深向实。”郭御风说。
一份高质量建议,离不开扎实的调研与实践。“去年以来,我对国内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后,发现尽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得非常快,但仍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郭御风表示,一方面是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硬件和基础软件方面,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软硬件核心技术和产品。比如,目前一些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仍依赖进口芯片和软件生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是技术与产业落地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鸿沟”。“部分智算中心盲目投入资源,忽视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甚至造成资源浪费。”郭御风认为,这种“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此,郭御风希望,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全栈协同创新。“我们要集中优势力量,突破算法、算力、数据等核心要素的技术瓶颈。”在他看来,这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强化合作,加速推进自主可控算力芯片研发,开发兼容国际主流生态的人工智能软件栈,同时构建开放、共享的高质量数据集,推动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人工智能训练提供可靠基础。
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郭御风呼吁,相关部门通过实施有效措施,综合整治行业“内卷式”竞争,减少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推动形成良性竞争态势;推动人工智能公共数据等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大企业开放技术平台,形成“以大促小”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机制。”郭御风告诉记者,还要营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挥央企、国企在关键领域中的引领作用,优化国家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让承研单位能够轻装上阵,聚焦项目成效。
“作为来自科技企业的委员,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履职尽责,持续研发算力更强、适用性更广的国产通算芯片和智算芯片,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勇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同时,郭御风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建议,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