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2月14日,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正式落下帷幕。作为继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最终位列本届亚冬会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创造亚冬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借助亚冬会的东风,冰雪经济再度升温。亚冬会期间,冰雪运动的竞技好成绩带动冰雪经济“热力”升腾,“冰雪热”传遍神州大地,不仅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还为促消费扩内需注入蓬勃动力。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冰雪运动的热潮,而其意义远不止于竞技本身。一度被认为门槛高、地域性强的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冰雪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机遇。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13亿人。《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3—2024冰雪季)》显示,2023—2024冰雪季消费规模超过1500亿元,72.73%参与冰雪运动的居民有消费支出。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基础,以冰雪运动为引领,融合旅游、文化、装备等相关产业的综合经济体系。近年来,冰雪运动蓬勃开展,冰雪旅游不断升温,带动消费增长,赋能区域发展。《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指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冰雪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冰雪经济“热”出新高度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冰雪经济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资源是“冰雪”,受季节、地域等原因影响,我国冰雪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冬天热夏天冷、北方热南方冷等“冷热不均”的现象,尽管近些年这种现象已经有明显改变,今冬更是出现了“北雪南移”的新特点新趋势,但是由于冰雪本身更青睐冬天更喜欢北方的特性,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避免出现“冷热不均”。换言之,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而不能只是一时热、局地热。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冷热不均”,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全国、全局一盘棋统筹推进冰雪经济发展。北京冬(残)奥会之后,我国就高度重视冰雪经济发展。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印发,明确提出8个方面24条举措,旨在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此外,黑龙江、吉林等冰雪经济大省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利好的政策措施对推动冰雪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需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到冰面上雪地里;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政策,通过政策发力持续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冷热不均”,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链是冰雪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抓好资源、运动、旅游、文化、装备等要素,构建高水平协调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相较于一些冰雪产业强国,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朝阳”阶段,一方面,必须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国的冰雪装备、冰雪技术、冰雪运动等走科技创新之路,打造“中国制造”的冰雪品牌;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全民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走上冰雪,冰雪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更加可持续。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冷热不均”,还需要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我国冰雪经济的发展应当主动对标国际,以国际先进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冰雪经济的标准体系,用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来提升发展质量。冰雪经济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性强,还应当强化质量支撑,持续不断提供高品质、差异化、沉浸式的冰雪消费产品与服务,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除时间和空间带来的“冷热不均”,让冰雪经济真正实现“热力无限”。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