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构建开放包容的AI人才培养体系

2025-02-17 11:16:02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期,包括华为、字节跳动、宇树科技等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高薪招聘AI(人工智能)人才,引起社会关注。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AI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增速位居行业第一,AI工程师以69.6%的求职增速位居职业榜首。猎聘大数据研究院一份关于AI技术人才供需的报告显示,从AI技术职位的招聘薪资来看,50万元年薪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为30.97%。

各行业对AI人才需求攀升,反映出AI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成式AI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是对AI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AI内容创作者、AI导演助手、AI剧本生成师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他们借助AI技术为影视、文学等创作领域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工业领域,AI工程师负责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医疗领域,AI医学影像分析师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在“AI+千行百业”的浪潮下,众多传统行业催生新需求,开辟了就业新空间。

用好AI和AI人才,已成为抢抓行业发展新机遇的必然之举。不过,与AI相关的新兴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AI技术基础,还需要他们对所在行业有深入的理解。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度较大,导致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随着我国AI相关产业快速发展,AI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逐渐显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人,而目前的供给能力仅约200万人,这将导致一个约400万人的人才缺口。

人才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当前AI产业飞速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暴增,将国内AI人才教育培育之“慢”凸显出来。而且,我国高校与AI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课程设置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AI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在职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行业发展,而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为从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教育培训。

AI人才短缺,不仅会限制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也会阻碍AI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面向未来,构建起完善的AI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要制定科学合理的AI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和科研项目,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加强对AI产业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规范发展,为AI人才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

高校和企业在构建AI人才培养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夯实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完整的AI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引入更多与实际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关注企业的长期收益和人才的长期激励,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应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项目合作、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的联合供给体系,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AI人才存在缺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未来发展中,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要共同努力,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引领AI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AI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观象台】

(责任编辑:凌云)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