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上路突破650万辆,同比增长超60%。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高速公路充电量创历史新高,日均充电量超750小时,同比增长52%。
为了应对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充电难问题,今年许多服务区提前安装了高效的超级充电桩,同时投入充电机器人、应急充电车等新设备,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此外,强大的数据系统和智能运维网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眼系统实时监测充电桩状态,预测拥堵站点,引导车辆高效充电。
充电设施的全面升级与智能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但从媒体报道看,在临近春节假期的时段和车辆密集的区域,特别是进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速公路上,长时间排队等待充电的现象很普遍。在一些充电桩较少的服务区,排队充电要等待两小时以上。“堵”在路上的“充电焦虑”,依然是长假出行的“槽点”。
实现新能源汽车普及和高效使用,国际汽车界认为车辆与充电桩的比例应为1∶1。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140万辆,而充电设施总量为1281.8万台,车桩比为2.45∶1。充电桩总体数量少,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这是造成“充电焦虑”的根本原因。
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车桩比达不到1∶1的理想状态,但只要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我国已有的充电桩也可以满足现有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道理很简单,假设一辆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需要3小时,一台充电桩一天可以为8辆车充电。就算使用量减少一半,一台充电桩也可以满足4车辆的充电需求,这样车桩比只需达到4∶1就可以了。
然而,现实中这种高效使用充电桩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任何市场行为都要考虑盈利,充电桩设施建设和使用同样要考虑盈利。而且充电桩运营商布设充电桩,盈利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样做一定会影响到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举个简单的例子,运营商会根据市场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布设不同的充电桩,有适用400V车型的(慢充),也有适用800V车型的(快充)。为降低成本,运营商对这些充电桩实行无人化管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充电桩的使用完全靠车主自觉,但在“充电焦虑”状态下,一些车主并不会按车型使用适配的充电桩,有慢充车型的车主抢占适用快充车型的充电桩(但充电速度并不会快),导致快充充电桩使用效率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运营商为快充充电桩加装识别车型的锁。这一技术并不难,而且在几年前已经有运营商部署过此类加锁充电桩。但这种做法未能普及,主要原因是这会推高成本,影响盈利。现实是,为了提高所有充电桩的使用频次以实现最大化收费,运营商更愿意建设适用更宽频输出功率的充电桩,至于在使用过程中快充充电桩是否都被用于快充车型,他们就不管了。有业内人士吐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非常难,盈利、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是充电站的‘不可能三角’。”
春节长假“充电慢、充电难”的问题,暴露出的是质量低供给与高质量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上,这种矛盾不仅仅发生在长假期间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存在于城市内的充电站。不同区域充电桩分配不均衡,设备故障多、寿命短,充电难、充电慢等,是新能源汽车车主面临的普遍问题。
当然,所谓“不可能三角”并非死角。要解决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努力。202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为充电相关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整车企业、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企业等联合起来,共同组建充电生态联盟,形成“规划—建设—运营—维护—优化”端到端的能力,对充电网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实现充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只有全行业、全产业链联合起来,共研共建共享,才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充电设施使用效率,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的愿景,从根本上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
(车市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