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求新求变激发电影消费潜力

2025-02-06 14:57:50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春节档电影市场被视为全年经济“晴雨表”之一。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截至2月4日23时,电影票房达到95亿元,大幅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业内人士表示,好电影扎堆上映,再加上观众强烈的观影需求,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电影档期,也折射出文化消费市场的热气腾腾和活力满满。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表现亮眼,主要得益于有几部高质量的国产影片上映。延续中国影史动画片票房传奇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唐探1900》、奇幻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虽为知名IP(知识产权)续作,但凭借高共鸣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点燃了人们的观影热情。《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自上映以来持续刷新影史动画片单日票房新高。

这些影片在尊重IP内核的基础上,也展现了高科技含量。它们突破传统框架,利用电影技术的革新,以IMAX、CINITY、中国巨幕、杜比影院等特效厅制式,为观众献上一场场视觉盛宴。数据显示,仅大年初一(1月29日)至大年初三(1月31日),3天的IMAX场次就突破1.5万场,票房超过1.6亿元,贡献度大幅提升,也证明了观众对今年春节档观影视听效果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推出惠民观影政策,激发了民众的观影热情,拉动了电影消费。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多地推出电影消费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市发放3300万元惠民观影券,覆盖全市300余家营业影院,惠及近250万人次;江苏省通过猫眼、淘票票等票务平台发放2500万元惠民观影券。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具有乘数级的消费效应,它可以拉动餐饮、购物等消费,并带动拍摄地体验打卡、衍生品开发、IP转化等产业化发展。这些消费现象也会对电影票房增长起到助力作用。现在,中国电影的价值链、产业链正在成形并逐渐完善。

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的亮眼表现,让许多人对今年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抱有信心。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电影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棘手,这会让前进道路的“曲折”程度超乎想象。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的549.15亿元下降了23%;观影总人数10.1亿人次,较2023年的13亿人次下降了22.3%。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分析认为,消费者到影院及网上观影的消费支出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行业与其他娱乐活动(特别是线上娱乐活动)的竞争加剧。当前消费者的视听娱乐方式愈发多样,游戏、短视频、网剧、演唱会等都能填补消费者的休闲时间,而电影这种“长视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被一点点弱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影片的供给质量明显下降,满足不了消费需求。故事/题材、有共鸣、视效震撼、精彩刺激、引发思考的内容以及演员演技等,是影片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能够出彩的影片很少,而大量内容同质化、剧情公式化的影片充斥,难以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在电影制作方面,“大导演+大明星+大IP”的模式也逐渐失灵,此类影片的“大”制作拉高了成本和票价,让很多观众觉得性价比不高。

电影自身的品质与创新力是拉动电影消费的关键因素。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人们的娱乐选择愈发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让他们对电影市场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在此大背景下,电影要想在消费者的娱乐时间里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求新求变,要在供给数量、质量及类型丰富度方面下功夫,凸显电影之于其他娱乐方式的优势及不可取代性。要把电影创作水准提上去,用精彩的故事、新鲜的题材、精湛的制作,再配上多样化的经营业态,吸引消费者,让人们走进影院、喜欢影院、留在影院。

(责任编辑:陆明)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