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 越)近日,广东举办“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活动。17家省部级高校、10余家国家级及省级科研机构、80余家产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4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的代表,以及广东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发布了“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数据库汇总存量专利数据8.12万件,技术需求数据1100件,将对推动广东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发挥重要作用。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基地、广东省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投资中心、新型工业化标准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粤科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光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6个合作基地在活动现场挂牌;粤科华工基金、粤科复旦母基金两只高校成果转化基金进行合作意向签约,基金总规模合计7亿元;“高端装备用轻量化钛铝材料及部件产业化”等10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分别与广州冠志新材、二元合生、聚圣科技等10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开启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新篇章。
活动还组织相关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科技成果“先用后付”实践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及经验,管理机制与尽职免责规则,以及“基金+基地+专业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研+人才+商业+投资资源”协同合作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与会者建言献策、合力推动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在广东有效落地。
据了解,以“先用后付”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许可使用,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鼓励和引导的方向,是专利转化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广东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广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此前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2100余项科技成果,发动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