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赴京津冀采访调研组
“5、4、3、2、1……”伴随着现场人群集体的倒计时,北京首钢园、天津南开区鼓楼广场、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共同迎来了2025年新年的钟声。这是京津冀三地首次在新年到来之际联动举办跨年倒计时活动,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京津冀,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然而,这里也曾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扰,又有发展鸿沟的困惑……
进入新时代,作答新课题,回应新期待。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这是第一次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第一个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行进的脚步中,一个个标志性的节点,一次次关键的指引,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书写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凡历程,也昭示着这一历史性工程更加雄阔壮丽的未来愿景。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
十余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和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制定区域协同标准到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从建设信用京津冀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一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京畿大地徐徐展开。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京津冀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部署开展共建“信用京津冀”,探索区域信用协同机制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印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从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执法等方面全方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强化优势互补,坚持开放共享,探索协同创新,不断拓展市场监管领域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标准的协同协作。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组织召开三地多层级联席会议9次,签订合作协议24个,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新两翼”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等主动开展更多协作,取得丰硕成果。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花”为喻,形象地阐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关系。
十余年协同发展、十余年同频共振。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牢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锚定目标同心同向发力,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采访中,我们发现,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十余年来,申请从事禁限目录涉及的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数量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彰显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效果,对治理“大城市病”、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减量提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地共建协同地方标准87项,共享标准7584项;共建计量技术规范35项,共享计量技术规范200余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相关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京津冀质量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瓣瓣同心,协同之花愈发美丽;十年树木,棵棵相连终将成林。“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