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AI汽车真的要来了吗

2025-01-23 15:42:36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在前不久落幕的2025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多家AI企业和汽车企业携自动驾驶、车联网、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出展,成为展会上的亮点,让人们感受到“AI+汽车”的无限可能。

英伟达发布全新一代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处理器芯片Thor,相比上一代Orin,这款芯片的算力性能提升近20倍;英特尔的自动驾驶子公司Mobileye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道路安全性和推进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宝马全球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另外,美国自动驾驶测试软件公司Applied Intuition、丰田支持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May Mobility、日本自动驾驶企业Tier IV、亚马逊旗下无人车公司Zoox等自动驾驶企业也悉数亮相。

在本届CES上,“AI+汽车”相关技术成果占C位引围观,让许多业内人士愈发坚信,智能化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AI汽车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汽车产业的技术高地和汽车企业的战略竞争支点正在向AI驱动的智能化快速迁移,过去的竞争力已经很难支撑汽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必须基于AI高地和支点,实现战略迁移。

事实上,人们已经看到,AI引领汽车行业变革的浪潮正暗自涌动。依托高算力AI芯片、AI大模型算法以及海量驾驶数据的强力支撑,汽车智慧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正逐步解锁自动驾驶的奥秘,向着无人驾驶的目标迈进。同时,智能座舱、智能交互、智能服务等全方位智能功能也日趋完善,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摇身一变成为集出行、娱乐、办公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智能移动空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将与其他智能设备实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出行生态。

AI技术也在向汽车生产制造、检测及服务等环节渗透。在产品开发生产方面,车企可以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智能视觉检验、数字化标注等手段,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在产品功能方面,通过算法的优化、数据挖掘,进一步实现更高等级的智能化体验;在企业经营方面,通过数据分析、智能销售、智能服务等环节,推动形成全面、精准、高效的决策建议。

中国企业在“AI+汽车”方面争先布局,有望成为未来AI汽车潮流的中坚力量。在本届CES上,吉利汽车发布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这一体系基于AI原生操作系统(AIOS)构建,能够适配多种终端设备,并确保系统安全和用户隐私;长城汽车提出关于AI发展的新思路,即空间语言智能体(ASL)大模型,在ASL阶段,车辆能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事实上,近期,不少中国车企在AI方面持续发力,频频推出相关新技术、新方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汽车智能化和AI汽车目前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车企对AI技术的理解和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重要的一点是,应警惕一些人利用“AI汽车”进行商业炒作,制造营销噱头,扰乱市场正常发展节奏。目前一些车企推出的以智能为卖点的车型,被质疑“华而不实”。一些智能语音系统标榜“全场景交互”,但理解能力较差,常无法准确识别驾驶者的真实需求,甚至出现误判。还有的车辆搭载了手势控制功能,但操作复杂且响应不灵敏,用户体验不佳。在推进AI技术与汽车融合的过程中,车企应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场景契合度,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来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还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随着AI汽车技术不断演进、不断迭代,动态更新的频率也会加快,这对政策法规、标准、监管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政策端应紧跟市场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政策,制定修订与AI汽车发展相适应的法规标准,适配各种市场资源,让生产关系更好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让“聪明的车”开得顺、开得稳、开得快。

【车市说事】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